

变化的殖民地版图
作者:徐菁菁(文 / 徐菁菁)
( 1947年8月1日,印度总督蒙巴顿和夫人在印度民间访问。两个星期后,8月15日,印度宣布正式独立 )
英国
16世纪,英国开始开拓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
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并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后取代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将殖民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并同时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及香港等地。
1825到1875年,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的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但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
( 1942年,加拿大一家军工厂内,女工正在检查弹壳尺寸。“二战”中加拿大担负起为英国输送弹药的任务 )
“二战”后,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6个自治领独立的权力。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在1957至1963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1956年英埃所占苏丹的独立掀起了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
法国
( 英国海外直辖殖民地牙买加的总督和夫人由公寓外出(摄于1940年前后) )
在19~20世纪初,法兰西殖民帝国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地帝国。法国在早期曾经企图以巴西作为殖民地,并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约热内卢及圣路易两地,但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对法国的戒备及阻止,使得法国在两地及北美佛罗里达的侵略均告失败。
此后,法国将目光转向了北美北部。在1605年,法国在加拿大东部的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数年后,法国探险家山姆·德·尚普兰建立起魁北克城,使它成为一个以皮毛贸易为主的殖民地,称为新法兰西(或称为加拿大)。其后,法国把其势力扩展至圣劳伦斯河河谷一带,甚至远至路易斯安那及密西西比河。
( 1900年,法国军官与阿尔及利亚领导人在布加里警署前合影 )
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岸边建立第一个贸易站。法国东印度公司亦在孟加拉的金德讷格尔、印度的本地治里(Pondicherry)等地建立据点。
18世纪中期开始,法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利,被迫割让在印度的殖民地,并在“七年战争”中失去了新大陆的大部分殖民地。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很多法国殖民地都被划为英国所有,特别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属圭亚那,以及在西非塞内加尔所建立的贸易站。
( 1891年,非洲的法属殖民地边境哨所 )
在19世纪末的中法战争中,法国得到越南及柬埔寨一带的东南亚殖民地,建立起法属印度支那。随后,它在非洲进一步开始扩张,在北非把突尼斯、利比亚纳入势力范围;在中非,把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贝宁、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及刚果共和国收入囊中;东非吉布提一带的狭长海岸也成为法国殖民地。
在南太平洋上,法国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一带的群岛以及新海布里地群岛。“一战”结束后,法国接收了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以及德国拥有的喀麦隆及多哥,使得帝国版图再次增加,其后更在西非建立了法属西非,使殖民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巅峰。
( 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属坦噶尼喀(现属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教会学校上课时情形。 教室前方悬挂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他妻子的肖像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兰西殖民帝国逐渐分解。日本占领印度支那,英国占据了叙利亚、黎巴嫩及马达加斯加,英美联合占有摩洛哥及阿尔及利亚,德国抢夺了突尼斯。
“二战”后,越南通过9年的奋战,摆脱了法国统治。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开始大规模失守。1960年,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1962年,北非大国阿尔及利亚也取得了8年独立战争的胜利。
( 葡萄牙占领的澳门岛上的妈祖庙(绘于1858年) )
德国
德国的殖民步伐起步较晚。在1871年之前,德意志尚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此前,它的各公国都有一些规模不大的殖民活动。
( 19世纪初被称为“荷属东印度”的荷兰殖民地,现为印度尼西亚的布鲁岛。图上荷兰国旗红蓝色带上下颠倒,应为1826年原绘画作者笔误 )
1526年,奥格斯堡的银行世家韦尔瑟家族就尝试在今委内瑞拉的地方建立殖民地,并在委内瑞拉领土获得有一些特权。17世纪,勃兰登堡的勃兰登堡-非洲公司得到阿尔金岛(今毛里塔尼亚境内)、普鲁士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圣汤玛斯岛(今属美属维尔京群岛)。库尔兰公国也在多巴哥岛和圣安德鲁岛(今冈比亚詹姆斯岛)建立殖民地。然而,所有德意志邦国都未能与西欧的海洋强国竞争。其中的阿尔金岛1721年便被法国夺走。
19世纪末,统一后的德国建立公海舰队,但它面对的世界几乎已经被其他欧洲强国瓜分。“一战”后根据巴黎和会定下的条约,德国的殖民地被重新分配:日本得到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法国得到多哥和喀麦隆;比利时得到部分德属东非;而英国则得到德属新几内亚、纳米比亚、部分德属东非和萨摩亚。英国得到的领土,很多都并入英联邦成员的领地,并成为它们独立后的领土。
( 西班牙美洲殖民者后裔的庄园。中间是农场主的宅院,左右两边是生产农产品的地方。右后生产牛肉、牛皮等,右前则是农场主开设的商店(绘于1824年) )
葡萄牙
葡萄牙殖民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殖民帝国。葡萄牙在15世纪进行的大西洋探险和1415年对直布罗陀海峡休达地区的征服标志着葡萄牙成为海上强权。
葡萄牙在西非加纳建立保护商贸用的要塞,这个要塞从1637年起成为葡萄牙在西非的总部。在东非,莫桑比克、蒙巴萨等地也落入葡萄牙人手中。他们的势力伸展至阿拉伯海一带,并在16世纪初直达印度洋上的锡兰。
在印度洋上,葡萄牙人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等,并在1509年发生的第乌战役中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以及威尼斯共和国,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
在美洲,他们于1500年登陆巴西的塞古罗港。
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更在1494年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该条约列明西葡两国共同垄断欧洲以外的世界,并以佛得角以西约1770公里作为两国分界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而以西即为西班牙所拥有。
葡萄牙人的辉煌延续到17世纪初。他们在1616年驱逐了法国在南美洲的殖民者,在1625年率领舰队占据了由荷兰人控制的萨尔瓦多城市。1638到1648年,葡萄牙与荷兰展开了激烈竞争,虽然他们在巴西获得了胜利,却失去了锡兰、好望角和东印度群岛一带的土地。自此,葡萄牙在远东的势力减少至澳门和东帝汶两地。
1661年,葡萄牙给予英国孟买和丹吉尔两地作为两国联姻的嫁妆。而其后100年,英国逐渐控制整个印度及其贸易。但葡萄牙手中仍然掌握西印度的果阿等地。在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后,葡萄牙殖民帝国再次被动摇。1822年巴西的独立给了它最沉重的一击。
在殖民主义高涨的19世纪中,葡萄牙几乎已经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亚洲的全部领土,只在佛得角、圣多美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拥有势力。
荷兰
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下半叶是荷兰海上的黄金时代。但17世纪50~70年代的三次与英国和英法同盟的战争使荷兰海外殖民地开始萎缩。英国在北美夺走了“新荷兰”——它的面积覆盖今天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和特拉华州的一些地区。荷兰的主要势力范围只剩下东印度公司的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荷兰为此于1947年7月和1948年12月两次向印尼发动军事进攻。经联合国的提议和调解,1949年,双方签订条约,规定印度尼西亚成立联邦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与荷兰王国组成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荷兰女王为联邦国王,一切外交和财政贸易全由荷兰控制;印尼政府无权与其他国缔结贸易协定与条约;偿还对荷兰及其他国家的43亿盾债务;荷兰军事代表团和荷兰殖民地官员仍留驻印度尼西亚。1950年8月15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建国。1954年8月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被取消,1956年4月该协定亦被废除。
西班牙
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1535年起,西班牙为了统治西属美洲,先后建立4个总督区,并在总督区下设置都督区。
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西班牙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领土被法国占领。1808年西班牙国内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直接催化了殖民地的独立运动。1810年,西属美洲爆发独立战争。1826年初,西班牙最后一批守备部队宣告投降。至此,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除古巴和波多黎各以外都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殖民时代的行政区划深刻影响了各新独立国之间的边界划分。
1898年美国依据对西班牙战争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占领菲律宾。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始于1521年。当时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统治。 殖民地英国殖民地西班牙帝国国际社会变化殖民地历史版图法国殖民地西班牙移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