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投资引擎?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在7月上旬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稳增长的重要性做出了最新的表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才有相应的基础。”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稳增长,温家宝总理指出:“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再一次被赋予了最重要的位置。受此影响,股市上持续低迷的投资类股票纷纷大幅反弹,工程机械、建材水泥等相关股票成为近期低迷行情下的亮丽风景。

而在随后公布的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中,和另外两驾马车——消费与出口相比,投资已经开始显示出探底回升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实现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季度GDP增速出现3年来的首次破8,其中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增速全面回落,而只有投资显现出一丝拐点迹象。

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增速较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71%,显示出一丝拐点迹象。今年上半年为稳增长推出的新开工项目,已经开始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5.3%,增速较1~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大幅增长23.2%,增速较1~5月份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企稳回升最明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还是同比下降2.1%,但是随着前期各种新开工项目的陆续展开,二季度已经开始出现反弹,在新开工项目的带动下,整个上半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4.4%。

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速7.6%,不仅跌破了8%的心理增速,距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的政策目标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下半年经济不能企稳回升,全年GDP增速跌破7.5%就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对于致力于长期转型的中国经济而言,短期经济增速跌破8%或7.5%,其实都无需太过在意,只要没有对民生造成太大冲击,应该提高对经济适度放缓的容忍度,这样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对投资引擎的习惯性依赖,势必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转型带来更大的困难。

衡量经济放缓对民生冲击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是就业,从目前看,虽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就业市场并没有明显恶化,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数据中不多的亮点之一。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万个左右,全国农民工在城里打工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增长了2.6%,以此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全年就业目标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过去几年我国实际就业人数均超过就业目标,2010和2011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在1100万左右,从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来看,也基本上能和过去两年持平。

不过,虽然从目前来看就业市场还没有恶化,但如果经济增速持续快速放缓,对于就业的影响终将会显现,近期已经有一些大公司开始频频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如果说7.5%对政府而言是一个非保不可的目标,那么在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望出口和消费发力是不现实的期盼,唯有投资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见效,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无奈现实。但是与2008年相比,这一轮刺激政策将如何提高投资规模,可以选择的空间相当有限。

从投资类别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规模最大的主要是三大块: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向来是重中之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超过20%,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房地产为保增长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不过从目前看,房地产投资规模的下滑速度之快,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重要推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6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降幅之大远远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降幅水平。正如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言人所言,房地产的主动调控在短期来讲确实是今年增长速度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于有了2008年房地产调控转向的前车之鉴,这一轮危机中,中央始终反复强调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所以房地产市场虽然短期内有所回暖,但指望出现2009年的大幅反弹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失去了房地产市场的支撑后,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投资的行业相当有限。很多传统行业已经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中,无法再迎接一次新的投资热潮。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虽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但其局限性在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潜力在于长期,短期内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实质性提振作用;而且,这些产业的市场空间也比较有限,能够吸纳的投资规模也不会很大,远远无法和房地产相提并论。以市场最为看好的节能环保产业来看,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为2000多亿元,按照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这固然是不小的投资规模,但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一年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振经济增长的投资项目,依然还是“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近期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刚刚公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中,6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环比上升,其主要拉动力正来自基建投资。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被视为有较大的历史欠账,大规模的投资不会带来产能过剩之虞。但是,很多对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缺口预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一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铁公基”的缺口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我国的煤炭运力一向被视为存在巨大缺口,煤炭运力瓶颈也成为煤价连年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近期煤炭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煤炭铁路运输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大秦铁路为例,多年来一直超负荷运载的大秦线,近期由于各大电厂和港口的煤炭库存屡创新高,下游需求骤降导致大秦线的运量也随之下降。更直观的反应体现在大秦铁路的股价上,近期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创下6年来的新低,而公司市盈率仅在7倍左右,股息率高达6%,尽管如此还是遭到投资者的无情抛售。

在2008年启动的4万亿经济刺激活动中,国企成为投资的主力,与上一轮不同的是,本轮危机中民间投资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六成,如果民间投资能够被激活,对于稳增长无疑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国务院曾经先后出台过两个“36条文件”,鼓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分别是2005年的《非公有制经济36条》,以及2010年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意见》(新36条),但实际执行效果远远没有达到期望值,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关键性领域一度出现国进民退的迹象。

今年2月份,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条”的实施细则制订出来,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各大部委纷纷出台相关意见,对民营资本做出欢迎姿态。不过从上半年来看,在危机面前投资逆势增长的主要还是国企,民间投资依然呈现萎缩趋势。2012年1~6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9.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3%),增速比1~5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民营资本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敏感本能,在危机面前指望民间资本大规模逆势增长,恐怕还是并不现实的期盼。 经济宏观经济投资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引擎稳增长重启国内宏观

下一篇: 2012·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