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景区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蒋平)

慕名去一座很有名气的南方古城旅游,到现场才发现,网络上流传很多的那些特色建筑,其实都是从别的城市移植的舶来品,倒是原来的一些古建筑,由于过分破旧,没有维护好,或被拆迁,或被夷为平地,整座古城,乍看起来像个大杂烩,基本失去原有的风貌了。

不光是建筑,还有酒吧、宾馆等娱乐场所,无一例外都是移植的产物,其中还包括一些不洋不土的东西。这种“千景一面”的模式,很有点像国内的“千城一面”。有人解释说,旅游城区的这种现象,还有一个统一的别称,叫“景区化”。

通过“景区化”这个概念来看景区,问题还真不少:景区内外的配套设施,无论是亭台、草地、假山、护栏、鹅卵石道甚至指路牌,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包括门前屋后被数不清的摊贩占领着的地盘,卖的纪念品大同小异,而且价格不一,稍不留心,就被宰上一刀。有两位名人故居,是我们很想参观的项目,一问价格,由于这两位名人故居看的人太多,而其他地方去的人过少,也被统一“景区化”了:包装成了故居套餐,即必须与另外8个“准名人”故居打包在一块观看。这样,原本40元、半小时可参观完的两个故居,套票价到了180元,而且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最令人感慨的要数当地居民。我们很想找一些当地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状况,但导游说,这些人都富得流油,要么做生意当起了老板,要么到大城市享福去了,如今的村里已看不到种田人,田地大部分时间都在荒着。好不容易遇见一群在山溪里洗澡的孩子,嬉戏中带着一种原始的质朴,不少游客想给他们照相,却遭到了阻挡:“不行,不行,照相得先交钱,一块钱一张!我们这些娃儿,可以任选一个合影。”望着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大伙都一阵摇头:这哪有一点古城的味道呀,连孩子都“景区化”了。

“景区化”虽然让一个地方赚足了钞票,但却失去了地方特色与个性,还有风土人情、历史遗韵。旅游归来,我们有些怅然若失,都觉得这一趟玩得不值。 体验景区

上一篇: 英范儿(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