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消费的二次降息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不约而同,欧洲央行和人民银行同日降息。欧洲央行的降息在市场预料中,人行降息却超出预计,给人以经济下行到了央行不得不狠下重手的感觉。联想到花旗银行“下半年世界经济的最大变数不是欧债危机,而是中国经济”的报告,不由得不为即将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捏把汗。但细读二次降息的内容,就会相信一个月内两度降息,虽有经济数据难看的诱因,第一次降息未能将资金赶出银行体系或是更大的原因。

6月乃至上半年数据不容乐观,但从现有的数据很难得出宏观经济骤然失速的印象。贸易方面,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增长7.7%,5月份出口同比增幅高达15.3%。6月会回落,可多方预测仍将达到8.0%,应该说已经巩固了外贸的反弹格局,相比年初进出口的超预期下滑,外贸的颓势已经有所扭转。采购经理人指数方面,6月官方PMI为50.2%,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并一举创下7个月来低点。并且,汇丰PMI终值为48.2%,较5月份终值也回落0.2个百分点,也为7个月以来最低。但问题在于,自去年中调控政策显效,PMI一向如此,去年11月官方PMI还滑落到荣枯线下方。当然,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更双双表现疲弱,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颇大,经济下行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对于经济下行,资金成本高企、流动性近乎枯竭或是下调利率更紧迫的原因。6月份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改5月份的回落,开始大幅上扬。尤其6月底又逢季末,存贷数据的考核期,银行着力揽存,吝于放贷,资金面极度吃紧。6月8日央行首次降息,基准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短期压低了市场利率。但同时开启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竞争,各银行均上浮了一年内利率,市场利率甚至超过了降息前,以至于为缓解资金紧张,6月份的最后一周内央行罕见地连续两次逆回购向市场注入1250亿元资金。逆回购也有代价,两次逆回购均将在7月中旬以前到期,意味着6月资金市场的压力被推迟到7月,整个7月份市场几乎不能从公开市场上得到流动性补充。而7月中上旬银行面临分行派息和上缴存款准备金的双重压力,资金面的紧张程度不亚于6月份。

缓解资金面紧张,相对于降息,经济学家更多地预计降低存准率。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突然介入改变了市场格局,急需后续调整。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间竞争,压缩其利润空间并将垄断性利润让渡给企业和储户,促进资本的合理配置。但开启之初却未带来预期的降息效果:上浮10%后,个别城商行一年以上利率水平高过降息前,高企的利息成本阻碍了银行低息贷款意愿。6月中下旬,多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率(SHIBOR)竟高出5月低点2个百分点,降息效果尽失。另外,物价下行时期的利率上升又刺激了居民的存款意愿,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滞留于银行体系内,更有违降息以促进消费的初衷。进一步降息,将存款利率拉低于是变得迫切。

7月6日第二次降息,贷款下浮范围进一步扩大到0.7倍,而存款的1.1倍上浮率未变,体现的便是货币当局释放银行存款且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的双重意图。这次的“非对称降息”,颇似美联储的“扭转操作”,只不过美联储是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卖掉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推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我们则是在利率未能完全市场决定的情况下硬性规定,压低长期储蓄的收益率,将收益曲线压平。第二次降息,虽然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降0.31个百分点,但其余期限均是0.25个百分点的常规幅度,远低于长期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以两年期储蓄利率为例,6月8日前为4.4%,第一次降息后为4.1%,下调0.3%;7月6日第二次下调后为3.75%,下调0.35%,每一次均超过基准利率下调幅度。且年限越长,降息幅度越大,长期利率被迅速拉低。就消费行为而言,降低短期利率将会刺激信用卡负债和其他形式的消费负债,从而刺激短期消费,较低的长期利率则会降低长期抵押贷款成本,增加房产价值,鼓励消费者购买房产等大宗商品。

两次降息后,长期滞留于银行体系的资金变得越来越无利可图,流入房地产乃至资本市场可期。 二次消费银行宏观经济降息利率驱动利率政策央行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