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冷外热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又到了“五穷六绝七翻身”的6月。尽管5月进出口反弹,新增贷款突破8000亿元,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开启,资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投资者仍对低于10%的工业增加值耿耿于怀,对小幅回升的用电量不以为然。股价本应基于预期,前瞻以定价,现在却在低迷现状的惯性下踯躅不前。当然,这也是底部特征之一。

市场处于底部,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投资者情绪悲观,对好消息反应迟钝,对坏消息也不敏感。比如欧元危机和美国缓增长的大势下,6月初美股和欧股开始反弹,截至15日道琼斯指数反弹超6%,英国富时100反弹4%,即使与内地关联紧密的香港市场也反弹了近7%,而其间A股却鲜有变化。何以如此,要知道,适逢乱世,中国的经济前景被海外一致看好,即便不如过去那样亮丽,却远比西方或其他新兴市场要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刚在4月将印度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前不久又表示,印度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失去投资级评级的金砖国家;巴西则出现了零增长。首创金砖国家一词的奥尼尔认为,中国仍处在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的正轨,更担心巴西增长疲弱和印度政策瘫痪。投资者撤出欧洲、巴西和印度等市场,对中国的投资却在加速,今年外资回流A股,QFII审批加速,160余家QFII中今年前5个月新增了30余家。今年一季度流入A股的外资则达到16亿美元,6月以来在A股上增加的投资已超过20亿元。一幅外资挤破门槛进A股的画面。

A股处于底部,至少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如此。当前全部A股的市盈率为14.4倍,已低于2005年998点时的14.9倍水平,接近2008年1664点的12.4倍的历史低点。蓝筹股的投资价值更为突出,按照2012年6月7日收盘价计算,沪深300市盈率为11.71倍,上证18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0.62倍和9.97倍。与海外市场横向比较,同期,道琼斯30种工业股指数市盈率14.1倍,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15.2,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9.6倍。多年来上市公司业绩攀升,股价零涨幅,A股的市盈率从65倍,这样一个泡沫期的虚幻状态脚踏实地,投资价值已经与海外成熟市场不分伯仲了。风雨飘摇中的海外资金当然把A股视为避风港。只可惜远水不解近渴,QFII大扩容后在A股中不过占2%的比例,难把海外市场的情绪传递进来。

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当然不只QFII,A股的机构投资者中也颇有抄底的。如大宗交易市场,6月11日至15日一周成交金额为39.39亿元,环比激增181%,甚至出现了溢价成交。银行股因利率市场化而低迷,但大宗交易平台买卖中却显示出另一番景象。一笔金额高达9.46亿元的农行转让,成交价格2.68元,溢价超过1%。近10亿元且溢价的大手笔,机构抄底何其急迫:大宗交易虽贵,相比之下,如果从二级市场收集同等数量的筹码,目前的市况,显然难免推高股价。问题是,并非所有机构都是这样弹药充足。具体而言,5月底,在“2.0版4万亿”传闻的推动下,公募基金对A股进行大幅增仓,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比例上升到82%,是2006年以来公募基金的最高仓位水平。5月最后两个交易周,股票型开放基金平均仓位由83.19%提升至86.88%,使人联想到“88魔咒”,一个后续资金匮乏,股市不得不调头向下的临界点。

基金集体看好后市,却苦于今年来持续的筹资难,不得不充分调动现有资金,一幕合成谬误就此实现。实际上,基金的尴尬也正是整个市场的尴尬之处,据中登公司的数据,6月4日至8日的一周里,新增A股开户数为9.28万户,回10万户以下,4月中旬以来的新低。每周10万户的进度,A股一年才能吸引到500万个新增投资者,每年全国出生人口的1/3。若再考虑到部分新增账户后面代表的是家庭的投资行为,年500万新增账户的速度意味着股市已经失去扩张的动力,只够维持现状了。当然,这是极端时期的极端数字。可10年零涨幅的给市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穷炒股,富理财”的观念已经深植人心,除非有巨大的财富效应,股市很难把新富的中产阶级吸引回市场。其实,股市是贫富差距导致的微缩版的中等收入陷阱,昭示着分配不公对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另一方面,当一批批股权投资人和高管借大宗交易兑现人生N桶金时,他们的套现冲动正好成全了QFII在A股的战略布局。 市盈率股票投资美股内冷外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