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天入海的“联网游戏”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6月15日,“蛟龙号”进行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试验 )
2012年6月中旬第一个周末的前后,中国媒体完全被“上天入海”的两个新闻事件所占领。“上天”指的是“神九”飞船实现载人手动对接;“入海”指的是“蛟龙号”深潜器首次突破6671米大关。在这期间,我在电视台与一个“80后”女编导聊天,她说自己的老公、一个金融博士回家就知道玩联网游戏,而且一晚上在游戏中就干一件事情——供血浆。她抱怨同为“80后”的老公也不干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我听后说,其实电视里现在滚动播报“神九”、“蛟龙”实现了多少个“第一”的背后,有很多像你老公一样的“80后”供血浆的“游戏党”。
事实上,尽管媒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传统的报道模式,对“神九”和“蛟龙”做了很多延伸性的报道,但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就是“国产化”;其二是“可靠性”。
拿火箭的国产化来说。中国发展火箭开始是以仿制苏联为起点的。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国防部五院制定喷气与火箭技术10年发展规划纲要;同月,中国与苏联达成帮助中国建立三个导弹研制单位的协议,苏联将“P-2”导弹实物样品运往中国。1958年4月中国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9年1月,苏联帮助中国仿制导弹的专家开始陆续来华。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的试验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签署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帮助中国仿制导弹的专家。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基础工业薄弱,加上科技人员有限,1960年11月试射成功的仿制“P-2”苏联导弹的助推火箭的国产化率大约为30%。由于导弹助推火箭的可靠性要求比运载火箭低很多,一直到1970年,中国开始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时,所需材料才能完全国产化。在这10年间,中国包括耐高温材料、高能材料、高强度钢、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材料行业,安排了4000多项新材料的试制。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有很多“玩家”的团队在为一个“作战”团队“供血浆”。
再拿可靠性来说。材料国产完成了,关键还是材料的质量。与造船要进入国际市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火箭要进入商业发射领域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前面说过,导弹的可靠性要低于卫星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当时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加上地面设备需要用1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10万多件的电子元器件。如果火箭是导弹的助推火箭,对元器件的失效率要求是每小时10-6至10-7,但如果是发射卫星,对元器件的失效率要求要高一个级别,为每小时10-7至10-8。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电子元器件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根据1979年远程火箭的大型试验故障率统计,电子元器件的故障占32.8%),于是从1978年开始,就对航天产品所用元器件采用了“七专”质量控制与信息反馈法(专料、专人、专机、专卡、专检、专技)。根据这套可靠性控制的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统计数据分析,又发现了三大类问题:1.元器件在整机中失效并非是本身的问题(相关影响);2.要控制元器件设计选用范围;3.避免设计错误。直到2003年开始研制的载人航天,形成了有10个子系统、3万多个元器件、4万多条语句的运载火箭和有13个子系统、4万多个元器件、30多万条语句的飞船这样一个大的“联网游戏”。简单形象地说,航天产业就像一个由众多“玩家”要不断从头“通关”才可以升级的“联网游戏”,每次从头“通关”时要比前一次玩得更好才能升级。比如“神九”的运载火箭,仍在运载“神八”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32项可靠性改进,使得可靠性达到了0.97,安全性达到了0.997。
事实上,潜入深海的“蛟龙”与载人航天在材料、元器件的研制和可靠性上走过的路程是一样的。在这当中,除了航天员、潜航员以及指挥室里亮相的人以外,其实还有很多“80后”的“玩家”在自己的岗位上“供血浆”呢。过几年,等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和作业规模更大的深潜器时,一定还有更多从小就玩联网游戏长大的“90后”在“供血浆”。可惜的是,我今年初与国防口出版社策划的一本专门介绍这些年轻“游戏党”的图书无法公开出版了。原因也许是他们还不够“德高望重”。 入海上天游戏导弹联网武器航空航天可靠性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