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的春天?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以“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为总体目标,为推动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提出14条意见。民营资本进入国有垄断行业,似乎又迎来一个政策春天。

2005和2010年,国务院曾经先后出台过两个“36条文件”,鼓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是2005年的《非公有制经济36条》,二是2010年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意见》(新36条)。但由于现实中各种阻力的存在,民营资本在进入很多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时遭遇很多障碍,新、旧“36条文件”的执行并不尽如人意。此次国资委提出《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的14条意见,可以视为此前“36条文件”的加强和补充,也是对温家宝总理年初讲话的回应。今年2月份,温家宝总理表示,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新36条”没有落实,民间资本进入就遇到玻璃门、弹簧门,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实施细则制订出来。

如今上半年已经接近尾声,除了国资委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之外,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证监会、银监会等很多重要部门都纷纷发布了落实“新36条”的文件,对民营资本表示出欢迎的姿态。5月18日,铁道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资投资铁路实施意见》,多年来首次对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实施意见》表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对民间资本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5月22日,卫生部发出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允许社会资本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月2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要点的通知》,出台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大方面共15条具体措施。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5月26日,银监会也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金融和能源领域一向被视为垄断力量最强势的领域,在本轮民营资本的政策春风中,也开始出现坚冰融化之势。《实施意见》明确,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与其他资本遵守同等条件,支持民营企业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并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实际工作中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

2005和2010年新、旧“36条”先后面世之时,一度被人们视为“国退民进”的标志,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国进民退”的态势备受诟病。不过,近期关于各种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密集出台,其实和“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并无太大关系,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在目前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背景之下。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与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不同的是,当时政府可以快速果断地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是现在却无法重复政府大规模投资的老路。“4万亿”计划在起到短期稳定经济下滑的作用之后,种种负面效应开始发酵,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大规模上升,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等等,在负面效应尚未消散之前,显然无法再来一次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间资本被寄予了保增长的期望。

我国垄断行业长期对民营资本关闭大门,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民间资本只能在有限的行业中充分竞争,最终很多行业都形成产能过剩,利润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一些垄断行业却仅仅依靠垄断地位就能够维持越来越高的利润率,既使得自身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又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民营资本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越来越低的背景下,国有垄断行业又对其关闭大门,这使得大量民营资本脱实入虚,进入资产市场,造成房地产和农产品等市场的价格快速上涨,甚至带来民间借贷市场的混乱。

政府垄断行业在此时对民营资本打开大门,既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形势倒逼的结果。今年1~4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增长20.2%,增速较1~3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同比下降4.1%。与中央投资规模下降形成呼应的是,今年1~4月份,央企的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了8.6%。由于短时间内很难再次重启一场“4万亿”投资,在央企投资规模和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大量投资无门的民间资本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力量,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相比,民间投资更能代表市场的力量。

与前些年新、旧“36条”发布不同的是,此前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以政策居多,具体到各行业领域则并不热衷,甚至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重重障碍,而这一次不同的是,不仅在政策层面对“新36条”有很多完善补充,具体到各大部委也都表示出相当的热情,而出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形势倒逼所致。

以铁道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资投资铁路实施意见》为例,铁道部之所以对民营资本打开大门,主要还是和自身的经营压力有关。铁道部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铁道部亏损近70亿元,负债额高达2.43万亿元,负债率超过61%。由于资金链高度紧张,大量的在建铁路项目被迫停工,在今年保增长的压力之下,虽然很多在建铁路项目陆续复工,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道部的经营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铁道部才对民营资本打开大门。

但与政府投资不同的是,民营资本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政府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和就业增长,可以在短期内不考虑投资回报,因此“4万亿”计划可以迅速在2年多时间内实施完成。但民营资本的首要目的是考虑获得投资回报,在经济下行周期下,民营资本的投资将会异常谨慎,不可能如当初“4万亿”投资一样“出手要快,出拳要重”,逆周期投资主要还是政府承担的角色,民营资本的投资主要还是以顺周期居多。还是以铁道部为例,尽管铁路投资对民营资本打开大门,但在铁道部政企不分的混乱格局彻底解决之前,民营资本进入这个行业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民营资本不太可能像当初政府投资一样来快速刺激铁路大发展,以此来看,在目前经济下行周期下,对民营资本担当起保增长的重任还是不宜期望过高。

当然,即使民营资本不能完全实现保增长的目的,如果能够打破我国某些领域长期不合理的垄断格局,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垄断行业一直对民营资本设置准入障碍,主要原因在于不愿意和外界分享垄断的超额收益,而民营资本长期寻求进入这些国有垄断行业,主要原因也还是为其超额收益所吸引,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所以,尽管近期各种关于鼓励民营资本的措施接踵而至,但也无法就此断言民营资本大发展的春天已经真正到来。

2010年“新36条”发布之时,也一度被外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最终事实证明政策的力量敌不过现实利益的纠结,只要某些垄断行业还存在超额收益,外来资本就始终难以染指,“新36条”的最终落实情况距离政策目标和外界期待有相当大的差距。按照温家宝总理年初的要求,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条”的实施细则制订出来,在上半年最后一个月时间里,预计各大部委将会密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这一轮民营资本的政策春风是否能最终实现质的突破,还是重蹈“新36条”的覆辙?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民营投资资本经济银行业宏观经济投资春天垄断行业国内宏观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