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就业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流沙)

杭州有个叫上官的乡村,被誉为“中国球拍之乡”。有此“名望”,倒也名副其实:年产球拍1亿多副,全国中低档球拍市场80%的球拍来自上官。

按理说,这里球拍工厂巨多,当地的大学生可以就近就业。但前几日遇上当地一位大学生,却给了我另外一个图景:他学的是国际贸易,本想在球拍厂谋得一个职位,但事实上不太可能。这里的球拍厂大都是家族企业,营销是公司的命脉,老板怎会轻易把岗位留给外人。如果想在本地公司求职,只能做一些后勤、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但工资就不理想了。这几乎就是所有大学生就业时遭遇到的情形,工作岗位多的是,就看你愿不愿意干。

后来与一位业内人士聊起此事,他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就不是就业问题,而是产业问题。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上官出口到德国法兰克福的球拍,每箱10只,卖出去的价格是40元,到了国外后这个售价要翻10倍,价值人民币400多元了。你试想,我们的40元是用辛苦的加工换来的,而“老外”的360元却是“轻轻松松”赚到的。这就是一种残酷的产业现实。现在我们的产业处于低水平,所以需要的只是产业工人,他们只要懂得“穿球拍”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英语过六级,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这“40元”的产业里充满的是“劳作”和“汗水”,而另外“360元”的产业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他的话“一语中的”,把如此复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简单化了。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讲过一个案例,我们制造出价值1美元的芭比娃娃,但到了美国沃尔玛超市,零售价格是9.9美元,整整翻了10倍。我们的“1美元”能有什么水平的就业,而别人的“9.9美元”又能有什么水平的就业?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失业的真正原因,生产“1美元”产品是简单的制造劳动,根本不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除非你为了生存而屈就。

原以为“大兴实体经济”、“产业报国”、“转型升级”是一种时政语言,但看了这活生生的案例,背后都是炙热的民生。 不是大学生就业求职问题

上一篇: 赞助“六一”
下一篇: “窗口”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