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电业看增长潜力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复苏之路反复无常,4月贸易停滞,反映的实体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比3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一个近年来只在危机深化时出现过的数字。这意味着实体经济增速甚至可能比政府设定的7.5%的目标还要低。当低增长到来的时候,却比我们乐见的还要低。一则解聘消息或为探低的工业增加值做出注解。

5月初,华锐风电,这家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尚未等到新员工入职,便解约数百名去年校园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想去年初,这家刚成立4年即已经做大的风电龙头,IPO发行价高达90元一股,业绩连年翻番,上市后却遭遇业绩大滑坡。2011年报显示,上市不足一年,总利润则减少73%,每股收益从3.17元跳水到0.39元。华锐风电成为A股市场名副其实的“变脸王”,推荐其上市的两位保荐人甚至被投资者举报。由此也不难看出,华锐风电上岗前解约,一定是遇到了经营问题。

解聘300余名应届毕业生,与索尼的万人大裁员比不值一提。但值得一提的却是华锐风电所处的风电业,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兴绿色能源产业。2006年国家实行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在一年之内制定颁布包括优惠电价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风电开发建设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2006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260万千瓦,2009年便以年新增装机1380万千瓦跻身世界第一,总装机容量更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据推测,按这样的速度,2020年全国的风电发电量将相当于17个三峡电站。可《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不到5年时间,国内生产风电设备的企业便从几家膨胀到700家,产能过剩,进入了竞相压价阶段。

对于风电行业的未来,压价并非坏事。如今风力发电的成本是0.6元/度以上,还很难和水电、火电竞争,但随着风机设备价格大幅下降,风力发电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早晚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与火电竞争。但对整个风电产业,产能过剩则意味着与买方的博弈中失去了议价能力。价格不仅被压到极限,连建设电厂的资金都要设备商垫付了。过去,风场开发的秩序是五大电力集团或地方国企拿下风场资源,而后再对风电整机制造厂商进行设备招标。现在则是整机厂商迫于压力,拿下风场资源,建设完成后再打包转让给投资商,以换取整机订单。此外,为了满足地方政府的要求,还要在当地设立总装厂。一家本可集中于一地生产的风电设备商因此又失去了规模经营的优势。

若各地靠着丰富的风力资源吸引来风电投资商,电商再吸引来设备商,一座座风电产业园的建立不失为拉动了GDP。又若产业持续扩张,风车插遍高岭海角,对于GDP,这仍不失为增长的推动力。但风电的麻烦在于风力资源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随机波动性的缺点,而电网对供电最基本的要求是电压稳定。并网难、市场消纳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风电行业的发展。去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6273万千瓦,上网装机容量4505万千瓦,发电量仅为73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约有1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电量由于未能上网而被丢弃,这种“弃风”现象已影响到风电企业的积极性。

风力作为能源的先天不足还在其次。企业盲目压价,在地方政府的逼迫下四处设厂,制造商变成了开发商,资金链拉长了,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主业的研发。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欠缺,影响到风机的发电效率,进而引起风电开发商前期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而风电行业一般运行2年至3年才能发现质量问题,近两年正是风机事故频发,质量问题暴露的时候。至此,一个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在政策刺激下产能膨胀,及至泡沫破裂的轮回已经显现。去年全国装机容量出现了首次下降,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7000元/千瓦下降到了现在4600~4800元/千瓦的水平,已有企业出现亏损。

政府调低增速目标意在产业转型,提升实体经济科技含量。可惜,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口号下,企业和地方依赖的仍是官商不分、低成本复制的旧有路径。行业兴衰多半系于政策扶植和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倾轧。风电业的轮回如此,太阳能产业、高铁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周期起伏均如此,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工业增长乏力的困境了。 新能源装机容量从风能源增长电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