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背后的“大南海”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黄岩岛背后的“大南海”0( 2004年,美国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部署首枚实战地基拦截导弹 )

5月11日,在中国国防部部长刚刚结束9年后首次访美行程时,美国众院就通过了比总统此前提出的国防开支偏高的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与此同时,众议院军事战备小组委员会主席福布斯(Randy Forbes)还表示,在长达500页的新国防授权法案中,有敦促五角大楼提供更为详尽的中国军力发展报告和要求严格控制转让给外国国防技术的内容。那么在中菲黄岩岛事件“剑拔弩张”之时,由共和党控制的众院这一举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据美国媒体分析,众院这次在国防授权法案中要求增加国防开支,主要是为支持在美国东海岸建立新的地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阵地。自2004年12月后,美国已有两座用于拦截洲际导弹的陆基反导阵地投入使用。一是位于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阵地,二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阵地。根据计划,美国截至2013年,将在上述两个阵地部署44枚地基中段拦截导弹。从技术层面上看,这两个阵地理论上可以拦截中国、俄罗斯和朝鲜沿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太平洋方向射向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加之美国正在加紧研制和部署的海基“宙斯盾”中段(起飞段)弹道导弹拦截系统,以及美国依托日本、韩国在俄、中、朝沿海及太平洋岛链上建设的侦察、预警网络,从地理空间上看,都将大大增加美国西海岸免遭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安全系数。那么,到底还有谁能向美国的东海岸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进而威胁美国人最关心的本土安全呢?

按照美国积极要求的在东海岸建立新反导阵地的议员和政客的说法,“稳中求进”发展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伊朗是最有可能的。但是,包括国防部长帕内塔在内的民主党政治家,则反对说伊朗目前远远达到了用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美国东海岸的能力。当然,要纯从地缘和技术层面分析,印度洋附近、已掌握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技术的印度、巴基斯坦如拥有洲际导弹,是可以逆地球自转方向打击美国东海岸的。同时,俄罗斯的战略导弹核潜艇突破曾经严密的反潜封锁网进入大西洋及其部署在欧洲部分的机动陆基弹道导弹,对美国的东海岸构成核打击威胁也是有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俄罗斯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坚持在欧洲以防范伊朗为名部署反导系统的举动极为恼火。但以目前俄罗斯的核力量来看(2012年初俄罗斯拥有4430个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北约国家和美国也是绝不敢“怠慢”的。

此外,从技术可能性上看,对美国东海岸实施洲际导弹打击威胁的还有一个最不确定也是变数最大的国家——中国。理论上讲,中国的陆基洲际导弹要想对美国实施打击,最短的路径只能是与俄罗斯、朝鲜陆基洲际导弹一样的弹道——北极弹道和太平洋弹道,而美国已经部署中段拦截导弹的阵地,刚好可以在这两个弹道上实施拦截。在1998年美国参众两院共和党占多数通过增加军费和2001年“9·11”前小布什政府准备以台湾地区为“杠杆”重新对中国构筑军事优势框架时,一些美国军方专家就认为,中国可能会重点发展以南海为前出基地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当时美国军方认为,一旦中国携带洲际弹道导弹的核潜艇途经南海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再想追踪并发现其水下发射阵地将是非常困难的。届时进入印度洋的中国导弹核潜艇完全可以威胁没有拦截阵地的美国东海岸。为此,自2006年后,美国不仅加强了专门针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攻击型核潜艇在太平洋部署的力量,而且增加了收集与反潜相关的海洋数据测量船在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活动频次。奥巴马上任后,虽然必须通过削减装备开支挽救美国经济,但面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在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计划上仍保持不变。与此同时,为了对冲共和党在议会中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压力,奥巴马还必须在有限的国防开支下,摆出“稳住日韩、进军东盟”,进而加强监控南海的“大动作”。而中菲黄岩岛事件,恰恰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争夺开始后的夏天,菲律宾总统将造访白宫寻求支持。虽然从理性上说,奥巴马可以为了利用中国市场兑现他在2010年国情咨文中出口翻番的承诺“伤”一下菲律宾,但在共和党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他“伤”得起菲律宾背后所谓事关美国人安全的“大南海”吗? 背后黄岩岛南海

上一篇: 蓝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