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了几次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君飞)

虽然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但是我对本县的移民情况并不熟悉。最近,听了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国胜的有关介绍,感到极大的震撼。

本县上世纪50年代首次移民,老乡们搬迁到青海支边,然后分次分批搬迁到与淅川相邻的邓县,以及湖北中部的荆门、钟祥大柴湖。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后靠插迁,又安置了一部分移民。2008年进入集中移民期,截至2011年10月底,总数达16.2万的农村移民全部搬迁完毕,这些移民老乡有六成在南阳本市内就近安置,其余的则迁移到河南本省内的平顶山、漯河、许昌、新乡和郑州等地,安置点更加分散。有报道说,淅川县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中国第一,搬迁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

这种报道显然是讲成绩、树形象的粗线条报道,从中看不到移民老乡们所做出的牺牲。而据刘先生介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搬迁中,有的移民经过四五次甚至更多次的搬迁。刘先生曾在湖北郧阳采访得知,有一位叫余国富的移民老乡和银行职工,他们全家竟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搬了11次家。俗话说“上屋搬下屋,就要折把谷”,何况是跋山涉水的举家迁移呢?搬了这么多次家,其中的损失该有多少,牺牲该有多大?刘先生调查采访有6年时间,他说移民老乡们概括出了“六误”:五六十年代的搬迁让他们颠沛流离,生活最艰苦,误了健康,误了成长;七八十年代的搬迁,安置条件相对好一些,可是仍然让他们误了学业,误了工作;等到改革开放,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代,可是我们的移民老乡为搬迁竟在库区老家苦苦等待了50多年,连房子都不敢随便修缮,很多老乡在搬迁前一天一直居住在老旧的房子里,有的甚至摇摇欲坠,有的干脆墙倒屋塌,只好住到政府搭建的安居房里,最后的这次搬迁让他们误了产业,也误了创业。

即使搬迁到安置地,移民老乡们不经过三代人的挣扎努力,也难以完全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几十年来,外迁移民一直保持着老家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据说在90年代前,移民很少跟当地人来往,更不会通婚,再加上移民生活艰辛贫困,致使娶不到、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比比皆是。据统计,仅在移民大镇大柴湖镇,不说中年光棍,单说全镇近400个光棍中,就有360多个来自移民。与此同时,移民乡亲们奉献给中原和华北、京津人民的,却是清澈甘甜的生命之水。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移民乡亲吧! 移民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