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小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寇研)
众所周知,康德一生都未曾远行,出游最远只到过“距他的出生地60英里外的安斯朵夫镇”,以至于当人想勾勒出他的人生概貌时,会发现,“伊曼努尔·康德生命的历程是极难描绘的,因为他既无生命更无历程”。但康德终生都保持着散步习惯,每天准时沿着固定路线散步,后来街上的人都以他出现在街道上的时间来校对钟表。这条街道,康德死后,被重新命名为“哲学家小道”。
用康德固定的散步时间、散步路线以及散步习惯本身来比喻康德的哲学,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康德“讨厌一切狂想或混乱的事物,推崇逻辑性和严密性”,一生严谨、理性,按部就班地在他的哲学小道上溜达。所以,康德痛恨浪漫主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他“憎恨一切形式的放纵和幻想,憎恨任何形式的夸张、神秘主义、暧昧、混乱”。
但当代学者诸如以赛亚·伯林,认为康德被冠以“浪漫主义之父”实在也不为过。因为康德在哲学家小道上溜达时,时常陶醉于“人类自由”这一理念。在康德看来,人之为人,在于他能够自由选择。以自由的名义,所有侵犯到人的自由的事物,诸如“传统、牢不可破的古老原则、国王”等权威,都是康德反对的对象。
康德继承者,席勒、费希特、施来格尔等,继续扛着“反对”大旗前进。反对一切秩序,质疑一切教条、规则。为什么“2+2”一定要等于“4”?为啥圆周率一定是3.1415……为啥你说的“桌子”一定就是指四条腿上架一个平板的玩意儿?浪漫主义跑出了康德的哲学小道,以为是剑走偏锋,跑出了大格局,实际是得了失心疯,一条道走到黑。撒着脚丫子往前狂奔,奔着奔着就脱衣服脱裤子,就裸奔,就脱轨,就疯了。大如法西斯主义,小如马克斯·施蒂纳这样热烈的浪漫主义追随者,“1856年,作为一个绝对安静无害的疯子”,施蒂纳在疯人院里,“非常体面又不失本色地结束了一生”。
这或许是康德想不到的,想到了也“会被吓坏的”。康德信奉人类自由意志对“人之为人”的重要,就像他信奉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康德在坚持锻炼时还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即绝不出汗。“这位看起来非常传统、顺从、整洁、老式,甚至有些乡下气的东普鲁式教授”,有一个传说版本是说他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穿着睡衣思考哲学。我想象他像卡通版本《蓝精灵》里的格格巫,待在昏暗的满是瓶瓶罐罐的实验室里,加几滴“感性”到“知性”,看着它“扑”的一声,腾起烟雾,嘴角露出神秘得意的笑。 康德小道哲学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