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不会效仿里根吗?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美国总统奥巴马 )
4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预算问题上指责共和党候选人玩当年里根的把戏也无助于大选。根据美联社统计,自2009年来奥巴马在公开讲话中有400多次提到了里根的名字。虽然奥巴马这次最有“诋毁”共和党心目中英雄的嫌疑,但他最近在重返亚洲战略上的频频出招,以及美、英媒体不断对中国军费过千亿美元的炒作,还是不得不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若奥巴马真的获得连任,针对中国他真不会玩里根当年对付苏联的那套把戏吗?
4月5日,英国的《经济学人》以封面专题的形式,发表了一组评说中国军事崛起的文章。在首篇《中国军力崛起》一文中建议:针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军力,美国必须在精明的外交层面上施加一点军事压力,且必须保持在亚洲的军事投射能力。这样会让中国鹰派因判断美国的衰落而产生的妄想破灭。看了《经济学人》的建议,不由会让人想起上世纪70年代英国媒体提醒美国要对苏联施加军事压力的建议。1968年12月越南军队发动春季攻势一个月后,刚刚上任的尼克松就着手兑现他竞选时对选民“我们将结束战争赢得和平”的承诺。而此时作为传统海洋大国的英国,马上就利用媒体开始炒作“苏联海军威胁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卫报》记者戴维·费尔霍尔(David Faivhall)在1971年出版的《俄国觊觎海洋》一书。这位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英军中担任过俄文翻译的军事记者,在书中全面梳理了沙俄和苏联海上力量、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后指出:俄国在海上的野心,最令人注意的不在于它的特殊冲击,而在于它的规模;在于它把所有的海上力量都归纳在一起,并就此制定出了广泛的研究和教育计划。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苏联的海洋战略完成了顶层设计。41年后,如果把费尔霍尔这个结论性归纳中的俄国换成中国,中国与当年苏联的差距无疑是尚未完成顶层设计。那么奥巴马会不会效仿当年的里根一样将中国的海洋战略扼杀在摇篮里呢?
在尼克松决定从越南撤军后,从1972至1974年美国与苏联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谈,将两个超级大国的缓和推向了顶峰。其中在军事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美苏在1972年签署、30年后又被小布什政府撕毁的《反导条约》。但随着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的过渡和卡特上台,美苏两国国内的“鹰派”先在舆论上形成了对峙,按照美国很多学者的观点,苏联是利用“缓和”获取西方技术和粮食援助养精蓄锐,进而一举夺取美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而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更是将里根送上总统宝座的一次关键助推。里根上任后,显然接受了英国人十几年前就开始的建议。他不仅颠覆了卡特政府削减海军的计划,而且针对苏联推出了以战略防御倡议(SDI)为核心的一整套攻势战略。说到这儿,我们再回到4月5日英国《经济学人》对美国的建议上看,假如奥巴马连任,他会用什么来支撑向中国“施加一点军事压力”呢?是借助朝鲜发射卫星在亚太地区部署反导网,还是海军陆战队进驻澳大利亚、菲律宾挑逗中国在南海打一场局部战争,或者是尚停留在概念阶段的“空海一体战”?
要想判断奥巴马连任后是否对中国再玩里根当年对苏联的那套把戏,也许要算细账才能说清楚。但也不妨做一个逻辑简化的判断:即不管奥巴马是怎么想的,但首先是他要连任,而连任的途径无非是对内让利和对外扩张这两条,从目前奥巴马坚持推行医改方案和对富人增税的竞选策略上看,他显然是选择了前者。事实上,即便是在里根时代,美国也并不是仅仅靠600艘舰艇计划和被称为“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倡议”来把“苏联”这个名字从地球上抹掉的。根据前中央情报局官员彼得·施韦策尔(Peter Schweizer)1994年出版的《里根是怎样搞垮苏联的》一书中总结,里根搞垮苏联时主要采用了四招:1.支持波兰团结工会,以确保反对派在华约的心脏得以生存;2.对阿富汗反苏力量提供援助,将战争引向苏联国内;3.千方百计压低油价,使苏联硬通货收入减少而陷入财政困境;4.加大技术封锁的力度,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消耗苏联的财力。也就是说,军事压力是面子,必须要有其他作为里子的招数来配合。那么奥巴马重返亚洲战略的军事“面子”下针对中国的“里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也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会奥巴马里根效仿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