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导弹,还是造军舰?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造导弹,还是造军舰?0( 美军宙斯盾战舰 )

在韩国核峰会召开当天,美国国防部突然释放了将在中东亚洲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信息。随后,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又爆出了有关导弹防御系统的“私聊门”。对于主流媒体将这两则消息分别处理不一样的是,中国很多的军事迷对这两则几乎同时出现的消息,产生了“关切与忧虑”。他们认为,如果将两则消息合并看,对中国未来军事力量建设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他们进行了一场是“造导弹,还是造军舰?”的争论。

2011年2月,美国国防部为导弹防御项目申请的预算为107亿美元,2012年为97亿美元,从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未来10年内美国要想在欧洲、中东和亚洲同时建立完整的反导系统的可能性很小。基于这一前提,“私聊门”的出现、朝鲜决意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以及美国政府目前对军事打击伊朗的态度,可以推断出美国很可能将原来向欧洲投入的反导系统资源转向亚洲,进而配合奥巴马连任后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而美国国防部在核峰会召开当天释放出来的信息,也许恰恰为这一重要战略转型提供了佐证。那么一旦这一战略转型开始实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方向有什么影响呢?

从奥巴马重返亚洲的军事战略看,重要是依托美国正在发展的远程打击能力构建的“空海一体战”战略。简单地说,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远程打击力量先期打击并消耗中国中程弹道导弹打击能力的同时,力保有动员港口、机场和弹药燃、油储存库的日本的生存能力,等中国中程弹道导弹能力在打击和消耗下削弱到一定程度时,美国再将以航母为主的海空力量重返以日本为核心的第一岛链,进而对中国东南沿海形成近距离的海空打击优势。从政治角度看,这一战略与在金融危机前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反导系统主要是以维持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的目标,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在投入力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更系统化地将反导系统植入亚洲。这样首先可以通过增加日、韩、澳的海上反导能力,在第一轮保护日本生存能力和消耗中国大陆中程弹道导弹上充当一线力量(这三国都有装备了“宙斯盾系统反导系统”的水面舰艇)。第二,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之间的海域部署可机动地拥有“宙斯盾系统反导系统”的水面舰艇,以保护在第二、三岛链的美国海空力量。在这一点上,根据2011年4月美国公布的兵力建设计划,海军将在2024年前将94艘军舰全部装备上“宙斯盾系统反导系统”,同时采购不少于430枚的各型“标准-3”反导拦截导弹。同年9月,在参院通过的国防拨款法案中,又建议原来分别拨给波音、雷声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271亿多美元用以发展“标准-3BlockⅡB”拦截弹的费用,集中在“标准-3BlockⅡA”和“标准-3BlockⅠB”两型相对成熟的拦截弹上。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又对“标准-3BlockⅠA”、“标准-3BlockⅡA”、“标准-3BlockⅠB”和“标准-3BlockⅡB”四型拦截弹对中国DF-21D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进行了评估。

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海军在构建其海上反导能力时,已充分做好了对奥巴马重返亚洲在军事战略上的配套设计。在这当中有一个一直被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奥巴马获取连任后,将“美、日、澳”和“美、日、韩”两个反导组合整合进入“空海一体战”的军事战略,鉴于台湾问题的现实,中国在军事力量的建设方向上,必须以缓解美国“空海一体战”对台海方向形成的军事安全压力为主。那么在这当中就有一个“造导弹,还是造军舰?”的选择。对于前者,由于是中国这些年来工业和技术基础的长板,实现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同时,一旦将弹道导弹打击水面舰艇的技术以DF-21D为母版开发出来,平移到其他型号的弹道导弹上就相对容易很多,可以增加打击的突然性。对于后者,由于中美海军的实力相差很大,中国海军要想在第一、二岛链之间与美国海军达到军事平衡,显然还需很长的时间。但发展海军的益处在于,产业拉动面大,使用范围广泛,更有利于中国未来维护其越来越大的海外利益。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年轻军事迷都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前者是一种“救亡图存”思维的延续,鉴于日、韩、澳未来与中国贸易发展的潜力,后者才是中国未来的核心利益所在。 海军武器装备导弹宙斯盾军舰中国军舰

上一篇: 她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