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缺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赵宽宏)
我们家离长江只几公里,但我们县志上还是说我们那里缺水。我们那个自然村叫洪小庄,不大,五六十户人家,前后就有两条河。河边有柳,当然是靠村子的这边才有,对岸光秃秃的,岸上原是大片的农田,无景可观。小时候,“五九、六九”时节,只要有空闲,总喜欢从河坝上绕到对岸去“隔河看柳”。河边有柳,柳后有竹林,竹林后有人家,那是我家。我从小就爱幻想,想象有一天我家有钱了,盖红砖青瓦的房子,再有这河水碧清、柳絮轻扬、竹影斑驳的景致衬托,生活其中,是很有诗情画意的。我们那里每一个村子里都有这样的一两条河。人们总喜欢傍着一片水栖息过日子。从一些地名,如“三步两张(座)桥”、“李桥”,如“六河”、“双河”等等,从这些以桥和河命名的地方可以看出,我们那里是河网交错,并不缺水的。
我们那里河中物产也丰富,有藕莲、菱角,有鱼、虾、蟹、螺,这些物产对我的故乡是有恩惠的。但是,这些河的规模不大,大都还是一片死水,不能够担负防洪、排涝、抗旱、降渍、航运的诸多职责。这或许就是缺水的含义?
说我们那里缺水,是什么原因呢?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家乡为了实现“沙土栽秧”的梦想,开挖了一条叫“红旗河”的通江大河,因此我似乎懂得了“缺水”的含义。红旗河挖通后,又疏浚治理了原有的那些河,我们那里缺水的面貌得到了改观,江水和河水、沟水连成一片,故乡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潮涨潮落的景致了。可是,上次回了趟家,景况却令我大吃一惊。我家门前的这条河还有些水在流动,可北头的那条河却见了底。听说故乡原本一年到头都有水的河,现在很多都像我家北头的这条河一样,每到枯水季节都会见底。见底的河是什么物产也没有了。要吃,市场上有卖的,但常言道:吃鱼没有起鱼乐。这是经验之谈。
水,都流到红旗河流进长江里去了?故乡人都忙于务工经商赚钱而忽视河道的拓浚了?兴旺的各类企业用水量增加河水不够用了?我呆站在河边心里不是滋味,隐约也就理解了县志上说的“缺水”的含义。 缺水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