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的2012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2011年底,有关新兴市场的悲观预言不绝于耳。《福布斯》预言金砖国家2012年或泡沫破裂,高盛则预言金砖国家黄金十年已经终结。《福布斯》以外需入手:金砖国家都过于依赖外需出口,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将引发它们硬着陆;高盛则偏重从内生性增长潜力的角度分析:金砖国新增劳动力供应减少,即将面临增长动力耗竭的拐点。不妨从印度,这一金砖国中最欠发达,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国家看是否如此。

过去的10年里印度增加了2亿人口,以年均17.6‰的速度在增长着,增速是中国的3倍多。很多经济学家预计,印度的前景光明,因为它将逐步收获“人口红利”。大量年轻人口出生,印度的人口结构远比我们年轻。未来十年,印度的就业人口将增长26%。这些年轻劳动力将显著降低人口的抚养比,从而提高储蓄率,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而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将面临更繁重的养老负担,意味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从这个意义上,全球再难找到像印度这样具有人口红利潜能的国家了。但并不是所有高出生率的国家都有幸经济起飞,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能否提供足够的培训。印度的欠缺也正在此。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印度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280万,但印度每年仅能培训约310万的人口,只是新增人口的1/4,结果是剩下的3/4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即便是教育资源欠缺,基础设施陈旧,印度在过去的十年里仍取得不错的成绩。原因是,印度的起步非常低,310万的受教育人口已足够推动经济起飞了。2011年印度外资流出,金融市场陷入困境,但印度官方给出的储蓄率和投资增速依然十分强劲,保持在约33%~35%的增长水平左右。也就是说,印度的人口红利远没有走到潜能耗尽的时候。

短期看,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将印度在货币和贸易上积累的隐患突然引爆了。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印度开始饱受通胀之苦,而抑制通胀的紧缩政策又带累了增长速度。2011年始,印度CPI连续11个月超过9%,而经济增速却大幅下降,滑至7%以下。物价和增长的双重打击终于在下半年集中爆发,外资撤离,卢比自8月开始大幅度贬值,卢比兑换美元汇率下跌了17%。货币贬值,进口物价抬高,出口物价降低,令印度的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印度10月份的商品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8%,贸易额为199亿美元,而当月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7%,达到395亿美元,10月印度贸易赤字扩大至196亿美元的创纪录高位。

货币贬值不仅加剧了贸易逆差,还对印度财政构成威胁。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不同,近期经常账户和财政赤字都处于很高水平。这意味着该国必须吸引足够的海外资金来填补这一缺口,而且卢比贬值导致引资成本上升。印度截至2012年3月本财年的财政赤字率预计为4.6%,现在看将大大超出了。如果财政陷入危机,随之而来的紧缩政策势必再度重挫印度经济。2011年初,印度政府发布五年计划,宣布印度未来5年年均GDP增长率为9%。海外多有预言,这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的增长速度将超越中国,完成其经济起飞中质的飞跃。

印度的经济改革起步于1992年,现总理辛格当时刚出任财政部长,在他的主导下,印度摒弃了长期奉行的国家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大规模私有化,从此经济开始高速增长。毋宁说,经济私有化的制度转轨红利给印度带来了20年发展的动力。印度的金融开放也迥异于亚洲国家,尤其是近来,鲜少实施资本管制措施。也因此,印度没有出口盈余,也没有购买过多的美国债券。印度被标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榜样,欧美投资的流入,过去十年间,跨境资金流动总额已经从GDP的50%飙升至逾120%,支持着印度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但是印度人似乎没有利用好这笔红利,连年的资本流入压低了卢比汇率,物价却受到流动性的长期推动,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上涨。2009年,印度CPI累积增幅10.23%;2010年,累计增幅为8.98%;2011年又是如此。物价暴涨已经威胁到经济稳定,不到两年时间印度央行13次提高利率。其实,即使没有遇到欧债危机资本外流的外部事件,一个国家也难以保证物价高涨和汇率稳定的平衡。

印度的麻烦会使人联想到宝莱坞的“开挂电影”。所谓“开挂”,即完全无视物理学、逻辑学和人体力学的故事情节和动作场面。那些除暴安良的警察有如神助,在慢镜头里飞檐走壁,战胜暴徒;印度军人更是以一当百,手枪打坦克。宝莱坞给第三世界国家现实之苦的平民百姓带来超现实主义的快乐,却因为情节过于理想化而难以令走出影院的观众信服。 金砖经济经济学宏观经济2012国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