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Q-170与中国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F-35战机
)
12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向伊朗索要被擒获的RQ-170隐性无人机后,美国媒体对此事的讨论延伸,一个方向是技术原因的探讨越来越明显,第二个方向是这架无人机是否会落到俄罗斯和中国人的手中。对于第一个方向,很多国内媒体的记者似乎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但对于第二个方向,他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并不断地追问。那么中国能从这架“坎大哈怪兽”身上得到什么呢?
12月15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斯科特·彼得森(Scott Peterson)发表的一篇题为《伊朗工程师谈捕获美国无人机》的独家报道中,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并参与捕获RQ-170的伊朗工程师的话说,GPS导航缺陷是其最大缺陷,伊朗通过电子欺骗控制了导航仪,最终使它完好无损地降落,而该缺陷美军方很早以前就已知道。那么这位伊朗工程师说的是不是真的呢?2007年12月,美国国防部首次颁布了《2007~2032年无人系统发展路线图》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第三章“互操作性和标准”中的“无人机系统标准”中显示,2005年美国海、陆、空三军才共同组成了无人机系统空域集成联合成品小组(JIPT),为无人机争取到军事专用空域以外的空域进入权。该小组为了提供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建议,当时评估有两大挑战需要克服:第一,确认自动“感应与规避”能力;第二,安全可靠的通信链路。在第四章“作战指挥官的任务与能力需求”中的“无人机系统需求”中,将无人机分为了小型无人机、战术无人机、战区无人机和作战型无人机四类,并针对这四类飞机存在的缺陷列出了18个主要缺陷,并进行了排序提出改进指标。在这其中,防止虚假GPS信号被排在第17位。而在最新的《2011~2036年无人系统发展路线图》报告中,仍要求较大的无人机要尽量使用高增益的接收天线。考虑到RQ-170是隐身无人机,其接收天线受限,因此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伊朗工程师说的话并非是空穴来风。
由此可以推断,假设情况是真的,故事也许是这样演进的:伊朗可以用俄罗斯提供的“汽车场”电子战系统阻断地面站发往无人机的Ku频段的控制信号。无人机在失去联系后,将会切换到“自动返航”的工作状态(假设RQ-170有此功能)。在返航过程中,无人机需要不断通过接收GPS信号修正导航信息。而伊朗此时可用GPS干扰器(2003年在伊拉克战场就出现过俄罗斯的产品),发射强功率的虚假GPS导航信息。由于GPS导航信息提供的是包括方向、高程的四维坐标信息,就可以将无人机“骗”至本土的低空盘旋,直至燃油消耗光滑翔迫降。由于伊朗无法破解地面站发给无人机的控制指令密码,因此无法控制无人机打开起落架进入着陆程序,就很可能会造成无人机机身下部受损。这恐怕也是伊朗在展示RQ-170时机身下部被反美的标语所遮挡的原因。
事实上,很多记者包括军事迷都关心这架RQ-170上的隐身两大技术,即外形设计和隐身涂料是否会落到中国和俄罗斯手中。换句话说,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同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RQ-170身上的F-22和F-35的“隐身血统”。巧合的是,就在RQ-170被“击落”几天后,《连线》杂志同时曝光了美国国防部专家小组发现了F-35在设计上的13个重要缺陷,并称测试和解决这些缺陷不仅要花数十亿美元,且飞机服役还要推迟到2018年。为此,我专门请教一位年轻的“业内人士”。他告诉我,事实上,无论是RQ-170、F-35还是GPS导航信息,所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钱。进一步说,随着现代武器系统大量使用软件,软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对于武器平台的质量与可靠性变得异常重要。比如F-35软件的代码行数已超过1000万行,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已超过了90%,相信RQ-170也不会少于这个量级。但问题是,软件采用的是个性化“作坊”生产方式,所以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漏洞,即便是美军目前大量采用的商用软件,也要对其进行战场环境下意外条件的各种测试。而这种测试工作量极大(比如1个团队编制的软件可能要数个团队编制测试软件对其进行测试),所以就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这样才能保证软件达到军用标准所要求的“故障率/千行”。说到这儿我马上问:那中国呢?小伙子笑了笑说:航空航天级软件测试费应该一行不到100元人民币吧。我说:这也许就是RQ-170被“击落”带给中国人最大的启示吧。■ 170RQ中国军情无人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