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城镇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北红安 张沛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目标过高的问题。就我所知,城镇化带给农民的直观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开发区,到处都是产业园,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到处都是高耸的楼房。已经搬迁的农民还没有感受到城市化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优越性,有的甚至因为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生计艰难,还想回到从前的生活。可那些没有迁村腾地的农民却已经开始急切地盼着自己的田地能早日被征用,也弃田不种,任其荒芜,涌到城镇中寻梦。结果,大都只能住在工棚中,居在出租屋里;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笔者曾到某地一个新农村示范点,也是当地城镇化的样板工程采访过,那个示范点有1000多套三层的小洋楼,从外表看气派堂皇,但是却只有1/3的房子里住了人。原来,拆农民的房子时,是按每平方米300元左右的成本价计算,而农民要住进新房子,则需要按每平方米1200多元交纳,许多农民交不起钱,就只好望房兴叹。而住进新房子的农民,还得遵守为了形象而规定的不能养猪、养鸡、养牛,又没有其他的工作可做,真是居之不易,也叫苦连天。有些农民想搬回去,可老房子已经拆除,无处可去。这样的城镇化对农民有什么意义?于发展有什么作用?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伪城镇化、假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隐患。说穿了,这样的城镇化,更像是当地政府为征用农民的土地而造出的一个城镇化幻象。

应该说,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的必然趋势,其进程也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起作用的应该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而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刻意人造的过程,更不应该是官员政绩展示的结果。不顾客观条件,不讲自然规律,甚至在没有弄清什么样的城镇化才是当地真正需要的城镇化的情况下,就动用行政手段,大拆大建,强行推进所谓的城镇化,搞得鸡飞狗跳。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根本不考虑群众的感受,不考虑百姓的生存问题,一味地强拆,好像让农民上了楼就是城镇化,把农民集中了就是城镇化。其实这样的城镇化与真正的城镇化南辕北辙,这种伪城镇化、假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都有不容忽视的危害,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拔苗助长城镇化

上一篇: 好东西(663)
下一篇: 责任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