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的惯性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全球七大央行联合注入流动性,海外市场涨成一片,截至12月2日的一周,西方股市涨幅普遍在10%左右,A股非但没涨,却下跌了1个百分点。至此,A股已经连跌了4周。同样的流动性,海外形成了径流,还浮起了股市这条“船”;我们这里却被干涸的土壤吸收得无影无踪。
是基本面不同所致?英国11月中旬公布的10月CPI年率上升5.0%,英国央行则预计第四季度GDP增速将停滞。当然,这些指标因为比预期的强,反而抚慰了投资者的紧张情绪。但你还是会诧异,一个典型“滞胀”的经济体何以在最近的一周内股市上涨了8%,且是在相对高位的基础上。自金融危机的低点,英国股市上涨了60%,现在的点位也只比今年上半年创出的高点低10%。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还出现在美国,那里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5%,三季度GDP刚遭到向下修正,增速2.0%,但并不影响股市重返今年乃至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价区域。剩下的是处于债务风暴中心的欧洲,那里的市场的确比较衰,与8月跳水前的价格水平仍有着近20%的差距。即便如此,一旦有了六大央行放松美元贷款的承诺,股市仍反弹到了3个月来的高点。唯有A股,对利好无动于衷,表现甚至远不如有着近似源流的港股。
基本面上,你会发现中国在应对新一轮全球危机上有着比西方多得多的资源储备。3万亿美元外储还在其次,今年仅财政收入就将突破10万亿元,上半年财政盈余即达到了1.25万亿元,依此推算全年会超过2万亿元。有了这笔钱,政府有可能通过结构调整和定向宽松,加大对民生等领域的投入支持。如果经济下滑较为明显,政策便可能启动财政刺激政策,拉动消费,扶植相关产业。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资金缺口为6000亿元,若政府承担下来,则会弥补房地产投资突然减少带来的经济的冲击。当然这还是后话,在形势还没有恶化到需启动大规模刺激措施前,面对海外需求萎缩、房地产支柱作用消失的局面,政府拥有着更多手到擒来的政策措施。物价从峰值回落,有了通货膨胀拐点的铺垫,此前一年多的调控政策有了转向的基础。在通胀回落到存款利率水平前,12次存准率提高为数量式货币调控存留下充足的空间。现在,当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降到荣枯线下,降低存准率意味着货币政策实质性调整已经开始。而在西方,那里的利率水平已经降低到了“零”点,财政捉襟见肘,几乎没有了大规模干预的能力。
即使是从一些零碎的现象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表现仍是多面的,如珠三角用工荒仍在蔓延,全球500强企业的招工标准已经降低到了识字即可。若沿海企业为外需萎缩重创,相信不会出现招工难,而应表现为大面积失业。用工荒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待遇的普遍提升,我国的产业布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资源严重制约一线城市和中西部省份之间,雁阵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初现端倪。处于雁阵领队位置的京沪等大城市的增速虽降低到一位数内,却昭示着一个可持续的速度,速度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
A股独跌的现象是否是资金饥渴所致?有人说,很多小企业甚至等不到技术升级就已经“饿死”,中国应该给企业的战略转型留出相对充裕的时间。今年的资金市场上,央行自4月份已经连续8个月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近来储蓄负增长,热钱退潮回流海外,政策“微调”的力度也加大了。本次调降存准率的措施刚宣布,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跌破了3%。当然,货币环境稍许宽松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能获得梦寐以求的贷款,只有在极度宽松的时候它们才能生活得好一些。问题的症结也正在这里:货币政策再微调,甚至巨调,都调不到资金合理有效利用这个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痛点上。于是有了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那句“行业利润太高不好意思公布”的发言。多年来,管理层曾经多次表达利率市场化的意愿,但本次的存准金下调很可能意味着将延续一贯的货币调控模式,利率市场化又被搁置在一边。
没有了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将继续享受着高息差,制造业的利润仍将被挤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不在于风险评估能力,而在于揽存能力。有了足够的存款规模,这些存款将进入到有政府担保、有国企背景的安全却于经济转型无补的企业和领域。今年早些时候,印度央行因为通胀过高,银行吸储困难已放弃了利率管制。可在我们这里,利率市场化又要打水漂了。
惯性下政策调控,不能给人以激情。市场便被前任证监会主席8年来不懈的市场化努力主导着。近乎100%的全流通,加上市场化的发行节奏,却没有同样速率投资者进场。市场于是积弱下去,和实体经济完全脱节。■ 银行股市a股指数惯性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