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伊朗”与中国军舰
作者:宋晓军由于本周伊朗大学生冲击英国驻伊大使馆,加之英国小报《每日邮报》上的网络调查要求英国“打伊朗”的票数明显高于“不打”的票数,媒体记者受收视率和发行量的驱动,就开始不断询问我:打不打伊朗?什么时候动手打?因为我2009年底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过预测2010年热点的文章——《伊朗“核弹”与中国军舰》一文,所以有一位记者再次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对他说,这才是中国记者关注伊朗危机应有的视角。
如果你在iPad上打开美国中央情报局各国基本情况的数据库,在世界地图上点击伊朗并进入“经济”一栏,会发现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出口80%为石油产品,出口金额849.2亿美元,出口国家排名中国16.2%、印度12.6%、日本9.9%、土耳其6.8%、韩国5.7%、意大利5.3%……2010年进口以工业品、食品粮食为主,进口金额589.7亿美元,进口国家排名中国17.4%、阿联酋16.7%、德国7.6%、韩国6.3%、俄罗斯5.7%、土耳其4.8%、意大利4.2%……在看了这组数据后,再看今年彭博新闻和伊朗官方发布的消息,前者称中国今年前8个月从伊朗进口石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而后者称截至目前增加了31%。但这些数字还不能解释整个逻辑的链条。再看伊朗官方今年公布的失业率为13%,通货膨胀率为19.3%,而中央情报局2010年的这两个数据为13.2%和10.1%。接下来,再给一个相对“粗糙”点的数据,伊朗从1979~1991年的出生人口为3100万。也就是说,在伊朗的可就业人口中,至少有70%以上是“80后”和“90后”。那么,伊朗是不是需要出口更多石油来解决这些人的就业呢?很显然,如果去掉成本和折旧,靠区区几百亿美元是解决不了这些人就业的。而这些正是伊朗现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美国的长期制裁,内贾德政府上任后不仅提出“将石油收入放回百姓餐桌上”的口号,而且很快将石油结算货币换成了欧元(绕过1996年美国通过的《达马托法》)。与此同时,还推行了贸易“向东看”的策略,用油气资源热络印度和中国。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成为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如果孤立地看,发展趋势十分看好。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后发国家的历史,就知道内贾德政府试图绕过美元结算用“石油欧元”作为抵押争取更多的工业投资贷款。这一点,尽管内贾德对以色列和美国说了很多“疯狂”的话,但仔细研读一下他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国内政策,作为一个曾经蜗居在德黑兰贫民区的铁匠儿子、后来被伊斯兰革命改变了命运的“幸运儿”,他真正要做的,恰恰是不惜一切地抓住伊朗的“人口红利窗口”。而那些跟他当年一样、点灯耗油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当得知英国人要“挑头”,以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对伊朗实施进一步包括金融在内的制裁时,无异就是砸掉他们未来的“饭碗”。加之1979年有前辈学长的榜样,加之对英国殖民的“旧恨”,一个“砸使馆”的逻辑结果自然就出现了。至于事后有宗教领袖说要用远程导弹直接打击欧洲经济支柱德国,那就是“砸饭碗”VS“砸饭碗”的威胁了。
如果我们穿过双方口水战的浮云,从支付能力和需求上看,理论上中国是完全可以填补欧洲、印度、日本和韩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的进口量,问题是这么大的贸易量用欧元结算,必须要通过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金融中心。购买石油、天然气自然没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能不能用伊朗的“石油欧元”做抵押向伊朗贷出更多的工业投资,帮助伊朗政府抓住“人口红利窗口”,实现常常被我们政府挂在嘴边上的“双赢”呢?事实上,这其中有个明显的忌惮,就是英、法、德一旦再利用伊朗的某些“核动作”,通过新的制裁或针对中国已上市的银行发出“谴责”的声明,那会不会殃及这些中国银行的市值呢?当我说到这儿时,记者马上说:“这简单,用人民币结算不就行了吗?”我回答:“海上运输线路的安全保障你有吗?你的军舰在哪里呢?”
最后我对这位记者说:“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中国海军进入索马里海域护航三周年整。在那个护航编队里有很多与你年龄相仿的人,他们或者他们的兄弟姐妹以及同学与你一样,也关心房子、车子、就业,也时不时地为这些事纠结。但这哪一样又能离开石油呢?”这位记者听了后想想说:“我要有儿子,长大了让他当海军。”■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国军舰伊朗石油伊朗经济军事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