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

作者:李翊

(文 / 李翊)

“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0( 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 )

临危受命

在2010年8月30日俞觉敏正式接手中国女排之前,“组织上”曾经找他很正式地谈过一次话。“大概意思是离伦敦奥运会只有一年多时间了,集体项目很难,但必须有人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俞觉敏依然是那副惯常的憨厚样子。“其实我很希望是陈导或郎导来带队,我来配合他们,毕竟他们的个人威望高,有凝聚力。而外界对我会有很多问号。我之所以下得了决心,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我在中国女排快6年了,和队员一直相处很好,大家在顺利的时候一起开心,困难的时候一起度过,我对这支球队有了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时间来不及了。我干了几十年的排球,先后配合过陈指导、蔡斌和王宝泉教练,我了解世界女排的发展情况,了解王一梅、魏秋月这些队员的个性、脾气,和队员们彼此信任,可以少走弯路。在这个时候我有这个责任,我相信,希望与困难同在。”

事实上,在王宝泉因身体原因辞去主教练职务后,俞觉敏并不是新任主帅的最佳人选。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曾详细介绍过排管中心选帅的过程。他说,排管中心在此前曾利用全国教练员培训班的机会听取了全国排球教练员的意见,又征求了近10位原女排老教练员、老队员的意见。徐利说:“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赞成陈忠和再次执教,郎平和俞觉敏也是大家提议的人选。”

在之后排管中心与陈忠和的沟通中,徐利透露,陈忠和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复,由于目前身体不好,难以承受主教练的工作,再加上目前陈忠和担任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工作繁忙,不适宜有太大的波动。郎平也有着相同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俞觉敏走向了前台。

应该说,俞觉敏被扶正,当时的确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大多数人对俞觉敏的印象不过是个“老好人”。曾经他是队里的开心果,他的绍兴普通话是大家的调味剂,他的性格温和包容。然而,“好人”是否也是“能人”?

“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1( 11月18日,女排姑娘在获得2011女排世界杯季军后合影留念(左起:马蕴雯、王一梅、张磊) )

“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吗?当了这么多年女排助理教练,从来没觊觎过主教练的位置吗?”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俞觉敏依然很淡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竞技体育要靠实力说话。我当运动员时期就是这样,脚踏实地,从省队到国家队。女排主教练这个角色其实很纠结,有名利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这是一个机会与风险并存,被很多人渴望但真正身处其中犹如置身‘火山口’的位置。”

“他遇到了一个好的机会。他或许不是特别聪明,但是绝对有这个能力。他在担任浙江男排主教练的时候曾经率队拿过全国冠军。”俞觉敏运动员时期的教练邹志华告诉本刊记者。邹志华和俞觉敏的交情从1984年奥运会开始,1960年出生的俞觉敏是当时队中年纪较轻的队员。邹老说:“他平时话不多,但训练起来肯动脑子,从来不给我惹麻烦。绍兴出师爷,不过,他是个胖师爷。”

“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2( 11月18日,中国队队员马蕴雯在对德国队的比赛中大力扣球 )

陈忠和对这位跟随了自己4年的助手评价更高。“在北京的排球馆,中国男排和女排就是一墙之隔。两个队都在北京训练时,我有空会跑到男排的训练场地看一看。雅典奥运周期,老俞任男排助理教练,他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做事踏实认真,训练卖力投入。”陈忠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老早就瞄上了俞觉敏,于是备战北京奥运会周期,他原来的助手赖亚文由于生小孩不能继续留在女排教练组,便亲赴杭州,说服俞觉敏做他的助手。

俞觉敏在国家队的执教经历,与陈忠和有着惊人的相似。此前,他们更多时候都是作为“绿叶”的角色。陈忠和在出任女排主帅时,从事排球运动已有35年了;同样,今年51岁的俞觉敏与排球相伴也已34载。作为运动员,他曾是浙江男排和国家男排的主力队员;作为教练员,他曾担任浙江男排主教练,国家男、女排教练。“绍兴师爷”最大的特点是传承了陈忠和的亲和力,女排上下从没有紧张惧怕的氛围。而在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看来,两人有很大的不同。“忠和是一个‘赌博王子’。什么叫‘赌博王子’?就是胆子大,什么事儿都敢干,显得比较灵活。而老俞呢,他更像一个邻家大叔,他特别爱球员。”

“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3( 11月18日,中国队对德国队的比赛中,队长魏秋月与在场边观战的俞觉敏做出同样的手势 )

说到俞觉敏担任女排主教练的缺点,邹志华直言不讳地表示:“他的魄力稍显不够,但我认为等他当一段时间的主教练,自然会好起来的。”

压力和动力

“绍兴师爷”和“输不起”的中国女排4( 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陈忠和 )

18天后的亚洲杯,是俞觉敏上任后需要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大赛,而他的对策竟然是“休养生息”。

“打完大奖赛,我拉着队伍去了普陀山、奉化、溪口。队员们的伤病都很厉害,大奖赛总决赛成绩不佳,王指导因病离职,姑娘们的心就像绷得快断的弦。”俞觉敏告诉本刊记者,这两天的调整,主要目的是在放松的环境下,与主要队员沟通。“这一拨队员确实很不容易,马上要适应另一个教练执教的理念,她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互相磨合、配合得这么好,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马蕴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每一任主教练都很尊重,但是每人的训练方式不一样,思路打法也不同。每换一个教练都需要时间适应,至于效果怎样,只有试了才知道。”

除了控制伤病,俞觉敏还召回了老将周苏红。“年轻队员有冲劲,但在关键时刻没人能稳住。周苏红虽然很难回到雅典奥运会的巅峰状态,但她思想和意志品质坚韧,球队需要这样的核心队员。”一系列的做法表明俞觉敏已经意识到:蔡斌执教时将“黄金一代”全部弃之不用的做法被实践证明操之过急;而王宝泉希望以天津球员为核心,复制“天津模式”的想法在职业化高度发展后的世界女排格局中,也是难占据一席之地。

周苏红归队后参加的第一堂正式训练课,训练场上,她一如既往的声势都感染震慑别人得只有看的份儿。她一会儿对助理教练的发球技术“品评高低”,一会又转身对一旁的小将范琳琳加以指点,“这个手形应该是这样摆”,边说边做着示范。

对于年轻队员来说,一味强调女排精神或许过于抽象。而周苏红的回归,让女排精神具体而微。“首先,她是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我们信任她;其次,她在生活中开朗、随和、乐于助人,和年轻队员没有代沟;另外,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训练和比赛中她的坚强和乐观向上。她一身伤病,还有实际的家庭困难,但她无论是力量还是技术训练,做每一个动作都很努力。人都是有惰性的,累的时候会想偷懒休息,她从来没有。比赛输球的时候,她总是安慰我们,没关系,明天再努力。”马蕴雯说,周苏红让所有年轻队员看到了奥运冠军是怎么训练和生活的。“某些时候,周苏红的存在,能够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而时至今日面对本刊记者回忆起当初复出,已经重回学校读书的周苏红快人快语:“原因很简单,一是我热爱排球,二是因为俞教练和我一样都是浙江人。我是一个排球运动员,压力、高强度的训练我都习惯了,我的信念就是做好每一天。”

但亚洲杯夺冠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接踵而来的世锦赛小组赛连输土耳其、韩国,最后仅收获第十名,俞觉敏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我心里的底限是进前八名。上一届的世锦赛我去了,2006年也是在日本,当时是以2004年拿过奥运会世界冠军的这批队员为主,拿到了第五名。今年因为伤病困扰,训练不是很好。不过,亚洲杯完了后,我们10月初到世锦赛开始的这20天的训练,应该说是今年训练最好、最系统的一个阶段。大家非常想在世锦赛上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适得其反,反而背上了包袱在打,放不下来。”

马蕴雯说,打完亚洲杯后状态不错,周苏红的回归就像打了强心剂,大家对困难的准备并不充分。“没想到世锦赛这么激烈和残酷!”

世锦赛第十名,就算中国女排实力不如从前,收获这样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教练也不可能没有责任。俞觉敏的临场指挥于是遭诟病,小组赛首战土耳其以及复赛对阵塞尔维亚这两场比赛,他在叫暂停时机的把握上以及换人安排方面均出现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而这两场比赛球队都以失败告终。与土耳其的比赛后,俞觉敏也承认应该早一点换下王一梅。“队员状态差的时候,我想让她们多适应,自己调整过来,到第二局或许能缓下来。但实际上如果换人,控制一下比赛的节奏,效果会好一点。”

世锦赛刚刚打完亚运会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女排顶着世锦赛史上最差战绩要在主场打亚运会,而且排球这枚金牌是亚运会的最后一枚金牌,俞觉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世锦赛我还真没有太大的压力,就是进个前八名嘛,也不是去拿金牌的,主要是为了这批队员能够积累大赛经验,为2012年奥运会做准备。但是亚运会毕竟是一个亚洲级别的比赛,又是在家门口,特别是看到中国女排又是作为最后一项赛事,组委会说要圆满收官。但是从队伍来看,状态不好。世锦赛好几场球都是生死大战,打多米尼加、打日本、打波兰,都是这样顶过来的。王一梅、周苏红、李娟都有伤病,体能方面严重透支,而且老输球的话,心态、情绪也不是很高。”俞觉敏说,“关键是不能输。像我们小组比赛,实际上规则是允许输的,我们A组很强,有韩国,有泰国。对面一组就是哈萨克斯坦,其他的都是比较弱的。可是我们中国女排有这个要求,我们不能输,不能轻易地输给韩国,输给泰国队,所以要求我们的队员要全力以赴。也就是说在本身体能消耗透支的情况下,要有更大的付出。你付出的太多,伤病控制不好的话,可能最后决赛打不了,这里面有很多要控制的问题。”

2010年11月27日的决赛在广州体育馆进行,26日下午是中国女排在赛前的唯一一次集训,适应一个半小时。俞觉敏说,当时队伍的思想、状态很不好。“大家都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把握,感觉韩国很强,所以我带了她们90天的训练,就是这一天的训练是最差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始终练不起来,练不到一起去。” 

于是,上任近3个月来,俞觉敏说他第一次冲着队员们发火。“我说女排的精神还在,毕竟它体现出一个团队,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精神还在。你看王一梅在亚运村里是一道风景线,是推着那个机场的行李车,因为她的脚崴过已经是骨挫伤,再下去就是骨裂,她的疼痛可想而知。但是她作为主攻手,跳跃强度这么大,每一次跳下来对她都是很严峻的考验。魏秋月阑尾炎都是第三次复发了,8月份一次,在亚运会的时候她曾经跟我说:‘俞导,能不能给我吃点肉或者吃点鱼?’因为她的病复发了,不能吃荤菜,每天打吊针都要打到凌晨一两点,将近一个星期。最后她做手术的时候主刀的医生都说了,连一个中学生上体育课都不能做的事情,你们的运动员做到了。包括李娟的膝关节,跳下来都刺痛,晚上不能睡觉。我们场上的六七个队员都要吃4颗芬必得才能上场。”

决赛一度0比2落后,好不容易追平了,第五局又以12比14落后,俞觉敏和队员们都没有放弃。“我认为还有希望,因为只要我们得一分,韩国队也不是超强的队伍,也有弱点,而且这时候正好是她们的10号,也就是她最强的一个进攻的人到后排了。也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机遇。而且经过了跟多米尼加、跟日本这种生死大战以后,大家还能沉得住气。我们知道,只能忘我去打每一个球,不能去想比赛的结果,不能分心。还有就是周苏红,她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这个球是别的队员来发,比如让王一梅来发的话,这个时候对大梅来说,她很有攻击性,但是她缺少定性。没有攻击性的发球,可能发球失误没了,但是发一个很‘柴’的球扔过去的话,被对方一传到位可能就把你一棒打死了。所以周苏红这个就掌握得非常好,一次就得分。”

俞觉敏说,赛后陈忠和给他打电话。“他说我2004年的时候都没有流眼泪,看到第五局的时候,‘我是边看边流眼泪’。也不是说光周苏红,所有的队员都不容易。”

理想和现实

2010年亚洲杯的时候,韩国队的主教练说过:“我们找到了对付中国队的办法。”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你这不是开玩笑嘛,然而紧接着在世锦赛上,他的话变成了现实。

“亚洲杯打韩国的时候,我一看,韩国队4个1.9米以上的队员,条件太好了,就是年轻了一点。”邹志华说,现在世界女子排坛格局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说起强队,欧美就是美国、古巴、俄罗斯、意大利,亚洲是日本。现在一看,呼啦啦起来一大群,巴西、塞尔维亚、德国、波兰、泰国、韩国,打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马蕴雯提到2009年的亚锦赛,决赛中,中国队输给泰国无缘冠军。这场比赛,成为压垮蔡斌的最后一根稻草。“看到日本在半决赛中输给泰国,我们本应该有所警惕,但是潜意识里我们依然认为日本队更强,只是没有发挥好。看到决赛跟泰国打,我们还松了一口气,之前我们一直以为会跟日本打决赛,所有准备都是针对日本队的,所以决赛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态起伏很大。”马蕴雯告诉本刊记者,“那时蔡指导的思路是要强力型接应,不要跑动型接应,换了很多年轻队员,技术不娴熟,配合时间不够,没那么默契。而欧美老的强队还是很强,新的强队正在崛起,中国队和这些强队比,实力上已经有差距。”具体表现在比赛中,马蕴雯承认,2009年的时候打美国、巴西,完全不是对手。

“光靠精神是没用的,拼一拼还可以,但科学的训练和实力是基础。”俞觉敏说,现在各个国家的排球职业化进程都很快,像泰国队,她们就有两个队员在福建打球,还有人在俄罗斯打球,韩国队也有队员在日本打球。欧美国家的球员在身体素质比如弹跳、速度、力量上有先天的优势,再加上她们职业化以后也是长期集中,一天训练六七个小时,而且在恢复、康复各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球员在职业化的地方打球,见识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对掌控比赛是有好处的。“相比较而言,我们的联赛对抗水平不高,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比日韩都要差。我国女排注册人口只有200多人。从这200多人中你要挑出12个,再找出7个上场打,你就要保世界冠军,这不是疯了一样?所以我说要务实,要放低心态。”

“排球项目对配合的要求很高,要在短时间里有很大的提高并不现实。我们又要培养年轻队员,又要承接这两者之间,肯定要有所得、有所失。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本着冲击奥运会资格去的,所以首先要打好亚锦赛,因为前两名才能获得世界杯的资格,而世界杯前三名才有资格进入奥运会,否则就需要等到明年5月17日打奥运资格赛。我的目标是要组建一支新老结合的队伍,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冲击力。我更现实,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容不得有太多的折腾。”

上任最初,俞觉敏对女排阵容做过多种尝试,“强力接应”、“双主攻接一传”、“王一梅主接一传”……但随着女排大奖赛打得不理想,俞觉敏适时放弃自己原有的思路,果断回到传统的“接应主一传”、“接应和副攻的两点跑动进攻”的传统打法上。俞觉敏的“知错就改”让中国队重新焕发活力,张磊、张娴的回归也让一传和防守得到很大提升。“球队有新的东西去打人家,人家不容易吃掉你,人员配备都很不错。”这是陈忠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俞觉敏的评价。

张磊是技术型选手,身高不高,却非常有特点。为什么亚锦赛前把她召回?俞觉敏说:“因为亚锦赛主要对手是韩国和泰国这种相对身高不是很高的队伍。通过亚锦赛,她的一传能力、防守小球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就充分利用她的跑动进攻,这样,杨珺菁、马蕴雯快攻的基础上面,加上她的跑动进攻,整个把中国队二、三号位的战术体系盘活了。今年她的一传水平提高后,我觉得可以大胆使用她了,我们的一传体系有了保证,如果一传没有保证,整个进攻体系就没了。今年她回来了,不光是在进攻体系上面发挥了快速多变的战术体系,同时她的一传是最出色的,相当稳定,所以我们在世界杯上技术、战术这方面有了很好的保证。”

“杨珺菁可以说是俞觉敏的代表作,一个在八一队打不上主力、几乎快要复员退役的副攻手,被他召入国家队,还成为主力,这次在世界杯最佳扣球手排行榜中至今稳居第一位,这是俞觉敏慧眼识人。”邹志华说。而俞觉敏坦言,杨珺菁是他在联赛期间一次会议上和各地教练排副攻备选人才排出来的。“她有腰伤,球打得少,所以联赛期间我没见过她。临时集训的时候第一次见她,脚步快、下手快、速度快、个性好强,就是缺少打球的机会。我觉得她符合女排快速多变的特点,就留下了。”

严格意义上说,“新人”惠若琪早在王宝泉时期已经进入国家队。这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年轻队员备受专业人士的赞扬。邹志华说,惠若琪打球非常有激情,气场很大。“作为年轻队员,因为她的训练年限、包括她的比赛场次的积累都还不够。但是她靠这种激情、靠这种精神、靠这种拼劲带动了自己技术水平的发挥,同时她又是站在主攻位置上面,主攻更需要有这种激情、有这种冲击力,所以她在今年的亚洲锦标赛和世界杯上都发挥得很出色。同时她的技术全面性保证她既要进攻还要参加接发球,所以有了她这个位置的增长点以后,对我们整个队伍的攻击力、对我们的一传体系都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俞觉敏说。

当阵容、人员、打法基本稳定下来,球员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我进队的时候,正是女排‘黄金一代’刚拿完奥运冠军。打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是首发中的一员,虽然年轻,也意识到压力和责任,但是关键时刻都是老队员在扛。所以到了2009年,当老队员都退了,压力开始落到我们这些其实还很年轻的‘老队员’身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觉得很无助。”马蕴雯说,直到2010年开始,随着比赛场次和经验的累积,队员的默契度和信任感才慢慢建立起来。“比如我和魏秋月的配合,她知道我要什么样的球,我也知道她能给出什么样的球。假如我们事先制定好战术,但我临时根据实际情况改了,她也能迅速意识到提前改过来。而在以前,大家不够成熟,临场反应没那么快。或者因为说好了但没有做到会有动摇。现在就算没做到,也会坚决贯彻下去。”

队员间的信任,球迷或许感受不深刻,但对于她们自己,却是另一种力量。世界杯上和德国队的比赛中,张娴一句大喝:“保护你!”让前排攻手备感温暖。“德国队的拦网能力很强,攻手在前面往往要承担很大压力,这时候,我们能多保护几个球,就能让攻手更敢打。”这样的细节贯穿本次世界杯。王一梅坦言,这个集体每一个人都很有团队意识,打球时,几乎每一球之后都会有简短的小沟通,细到站位和战术,相互间传递一种力量,让年轻的集体爆发出更大活力。张磊也告诉本刊记者:“整个世界杯就是享受的过程,周边队友给予的无穷力量让我更有信心。”

也是在这次世界杯上,俞觉敏曾经饱受质疑的“临场指挥应变能力”让人刮目相看。邹志华说:“本届比赛,多亏俞觉敏的临场应变,为中国队抢到不少分数。打意大利、巴西、美国这样的世界强队,中国队在实力上有明显的差距。赛前,俞觉敏就制定了少输当赢的战术。在现场,看到局势不对,俞觉敏立即换人。打美国队,换上徐云丽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喜欢在场边大喊大叫,这就是老俞的指挥风格。在排球场上,俞觉敏用一双眯眯眼,专注地洞悉场上发生的一切,并迅速做出应对。在这次世界杯期间,俞觉敏还因为过于投入而摔倒在场边,迅速爬起后继续用小眼睛注视球场。

有人说,俞觉敏的上任掐在了一个颇好的时期,经历两年三换帅的剧烈动荡,体育总局和排管中心都意识到此前思路的操之过急,整个队伍由内到外,调整情绪和休养生息被摆在了第一位,对于成绩的要求逐步看淡。而此前蔡斌和王宝泉对女排改造的诸多尝试,虽然结果可能不好,但多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王指导想要更细腻,从防守和小球练起,在后来比赛中能感觉到小球有进步。”俞觉敏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些客观因素,他甚至在采访中一再强调,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还是2005~2008年跟随陈忠和备战奥运期间,他对女排项目的特点、世界各队的特点,带队训练比赛的经验都学了不少。

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俞觉敏还是惯常地喜欢低调。但聚光灯还是有它的作用,强光底下,人们看见这么一个低调随和的人,其实也能有他的担当和办法。■ 陈忠和排球绍兴师爷王一梅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女排大奖赛总决赛马蕴雯篮球周苏红绍兴师爷俞觉敏输不起世锦赛女子排球奥运女排决赛中国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