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三多”养成记
作者:孟静(文 / 孟静)
( 青春纪实版《士兵突击》“魔鬼训练周”现场 )
云南武警总队三支队的训练场上,摆放着两辆千疮百孔的破旧大客车。18名新兵在班长的带领下,正在练习“交通工具反劫持”。这个项目显然是从菲律宾人质事件后加强的。这些新兵是去年底刚入伍的,岁数在18至20岁,他们实在太年轻了,拿的是塑胶手枪和橡皮盾牌,以致有一点像小孩过家家。有一个战士趁我不注意,偷偷翻看放在地上的采访本;另一个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问我:“大姐,你是来采访的?”还有一个坐在破车顶上,大声背诵着疑匪特征:“国字脸、长发……”
这是一次训练,也是彩排,第二天就要拍摄了,紧张拍摄中难得的休憩。战士是真的,演习也是真的,但这一切是为了一档电视节目。这档节目把真实的“许三多”,忍常人不能忍的气、吃常人不能吃的苦的心路历程,一一还原给观众。
几个月前,云南电视台台长赵树清在微博上征集节目创意,有一位湖北的广告人提出:可以做一档“我要当特警”的节目。短短几个月,这个想法就实现了,它变成了一档名为《士兵突击》的季播节目,将于12月下旬播出第一季的12集,每集60分钟。
这些士兵来自云南全省的各基层支队,兵源是全国各地的,有1000多名战士填写了报名表,根据军事技能和代表性选出了100名,他们中间有富二代、城市兵、农村兵和本科生,据云南武警总队新闻站站长苟继富总结的特点是:单亲家庭、高学历(以前士兵里很多初中生)。
第一集的录制就淘汰了80多人。当然,武警总队和电视台都不愿意把这节目称作真人秀,但相比于《士兵突击》样片里所呈现的,过去所有的选秀中,选手哭天抹泪痛陈家史都会显得虚弱矫情,至少在肉体和尊严上,士兵要经历的锤炼远甚于普通人。负责选手的编导小莉说:“以前我追星,现在改追兵了。”尽管她比这些孩子要大上10岁。
第一集的内容叫做“魔鬼训练周”,为期72小时,各种对体力极限的挑战。在这72小时里,士兵们休息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他们集结在昆明近郊的安宁市玉龙湾,这里有一个方圆120公里的军事训练场。山里比市内温度低,凌晨1点,集结号响起,这时的气温在6摄氏度左右。教官们看着尚存睡意的战士们大喊:“让你们醒醒!”举着高压水龙头喷向他们。旁边的摄制组成员穿着羽绒服,还外罩一件军大衣,几个女编导当场哭了起来。
穿着湿衣服的战士们负重30公斤,开始了漫漫无尽的急行军、匍匐、鸭子跳、俯卧撑、在泥潭里打滚,防弹衣和装备压得他们一坐下去就像乌龟一样翻不过身,好多人一到可以休息的时候,就这样仰面翻着睡死过去了,耳边还响着教官的怒斥。当时苟继富坐在收容车上,他在车上招呼:“上来吧,有免费吃喝!”第一天没一个人理他,因为上车意味着失败。不少人大腿两侧的皮被裤子磨掉了巴掌大一块。在拍摄前,曾挑了10名老兵彩排,第一天就练趴下了。他们曾怀疑这些十八九岁的新兵能否坚持,苟继富说:“新兵们把问号拉直了。”留到最后的18名士兵到终点时全激动得哭了。
第一季结束时,最后胜出的3名士兵会被授予“兵王”,可以进入云南武警总队特勤中队的预备役,相当于特种兵。结束时会有一台部队战士们最重视的授勋晚会,把“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军人集合在一起。
在武警总队,通常新兵头3个月在连队只是站岗执勤,没有机会提高军事技能。所以,即便在第一轮就被淘汰,新兵们也觉得很有吹牛的资本,因为大多数老兵没有经历过“魔鬼周”。他们对导演说:“这次回去老兵不敢看不起我们了。”
而在后几集中,新兵们会体验部队里很少有机会使用的水下解救人质,以及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和怒江的峡谷穿越。一个憨憨的小兵对我说,他现在就开始练闭气了。问他怎么练?他说把头埋在洗脸盆里。
长沙广电方面的负责人陈武东说:《士兵突击》的第一季叫《虎贲之师》,第二季表现消防武警,名为《烈火雄心》,以后还有森林武警、公安特警……武警总队把它当做很好的国防知识宣传,一是警告犯罪分子,有这样的队伍;二是解决征兵难的问题。各个国家在征兵时会推出鼓舞人心的宣传片和歌曲,有些国家还会搞“军中情人”评选,吸引热血青年。
放松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些士兵鲜明的“90后”特征。小莉让他们想想怎么回答“为什么参军”,将来电视访问要问这个问题。他们笑成一团,一个小兵说:“报告!我爸我妈让我来的。”一个说:“报告!为了混几发子弹打!”“报告”声此起彼伏,没有一个是正经的。和其他嘻嘻哈哈的战士相比,王兵显得郁郁寡欢。小莉追着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眼望前方说:“说了你也不懂!你们不懂,还要武断地对别人下结论。”
王兵的爸爸是煤老板,对他要求非常严厉,实际上他在家里也没有钱花,5年前被送到少林寺学武,现在又被父亲送到军营锻炼,像他这样承载父亲愿望的新兵不止一个。苟继富分析“80后”和“90后”士兵的区别:“‘80后’吃苦多一点,一根筋;‘90后’灵活,达到成功的手段多一些,勇于挑战。”
其实,每一代的士兵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80年代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里,指导员赵蒙生把馒头丢进泔水缸,惹来连长梁三喜的大怒,但因为赵是指导员,连长不方便批评他,军营里的地位和自由是等同的。“魔鬼训练周”的战士们干嚼馒头,有的馒头掉在地上,被教官罚做俯卧撑,边做边啃地上的馒头。云南卫视总监李晓风说:“严格督促、呵斥是军人的职业要求,我们不是要展示残酷,真实的东西不需要掩饰!”
这也是为什么这档节目由本来的从普通人中选特警,而改拍真正的新兵训练的原因。“军人必须服从纪律,常人没有义务服从。真正的特警集训更严酷。”筹备节目的时候,李晓风听过国防大学一位教授讲过一个极端例子: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官把面包摔在大便上,各国来的军人都服从地吃掉了。即使在打了折扣后搬上电视,《士兵突击》的真实感也会比设计过的节目更具冲击性。
赵文忠过去在央视新闻频道工作,他回到家乡云南后,现在是《士兵突击》的监制。“云南卫视在全国排名10~15位,很奇怪的是,它的主流观众是一批40岁以上的军事迷。”但这些军事迷喜欢的是《雪豹》,而不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因此云南卫视的主打栏目《经典人文地理》和《自然密码》里有大量军事内容,例如“两弹一星”、“百年航母”。同时,云南卫视也是播出纪录片最多的频道。
《士兵突击》是云南卫视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节目,制作团队有100人,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来自湖南长沙广电。“限娱令”使得各地卫视不得不重新思考各自的定位,当然不乏一些娱乐节目改头换面后以其他名称出现。
“限娱令”要求每个卫视每周不得超过两档娱乐节目,每天全部卫视同时播出的娱乐节目不超过9档,现在各台已经把节目名单报了上去,但是不是娱乐节目,要由广电总局来下结论。赵文忠说:与云南卫视比较相似的情况有贵州卫视,同是偏远少数民族自治区,贵州台的《人生》是情感节目,由于打擦边球停播,也给云南卫视一个警醒——不要挑战一些底线。■ 养成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军事电视剧云南卫视许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