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地图
作者:薛巍(文 / 薛巍)
( 哈贝马斯和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一切终于哲学
有人发现,从英文维基百科的任一页开始,点击页面上的第一个链接(不是斜体或括号内的),然后重复这一动作,其中94.5%的页面最终将抵达哲学的页面。比如,从维基百科上关于Wombles的文章到哲学只需19步,途经小说、叙事、拉丁语、地方政府、学术和数学;从Housing到哲学要稍微远一些,25步。总体上是需要10到30步。最常见的路线是:科学—知识—事实—信息—序列—数学—数量—性质—现代哲学—哲学。比如,啤酒—酒精饮料—饮料—液体—物态—状态—物理学—自然科学—科学,直到哲学;北京—大都市—工业—生产—经济学—社会学科—知识,直到哲学。
对于这一现象,维基百科上现在专门有一个词条叫“抵达哲学”。它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最广大、内容最抽象,它研究世界的结构,研究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所有其他学科都要在开始之前假定一些框架,哲学研究的正是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所以很多学科的问题追问到底便进入了哲学的广阔世界,相对于历史有历史哲学,相对于政治学有政治哲学等等。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个问题是:各个词条之间、各个词条与哲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传统的百科全书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各个词条的重要性一般表现在正文的长度上,而在数字时代,通过词条中的链接,我们能够比较形象、方便地看到知识的树形结构。
《大英百科全书》刚刚推出了iPad应用程序,每个月花2美元便可浏览其全部内容。这比互联网版本的每年70美元和印刷版本的约1400美元要便宜得多。《大英百科全书》iPad版有一个新功能,动态的“链接地图”(Link Map),能以视觉方式显示不同词条之间的关系。点击每篇文章页面上方的图标,就会生成一个蛛网式的图标组合,显示与该内容相关的其他一些文章。举例说,与“亚里士多德”散射链接的有认识论、政治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修辞学、动物学等,点击其中的每个词条又可以看到它的链接地图。
这种视觉显示相关主题的方式并不是新生事物。事实上,iPad上有一款名为维基节点(WikiNodes)的应用程序就使用类似方式搜索维基百科的内容。《大英百科全书》应用程序包含14万篇文章,维基百科约有370万篇。通过维基百科观察到的知识的链接地图要壮观得多。美国计算机专家泰德·尼尔森1974年已经在《计算机解放/梦幻机器》一书中预见道:“一切都深深地相互交织。从一个重要的意义上说,再也没有学科了,只有全部的知识,因为世界上无数论题之间的相互连接不能被整齐地分割。自古登堡以来尤其流行的等级和顺序结构往往是强迫的和人为的。Intertwingularity(知识的相互关联)没有被普遍承认。在办不到的时候,人们仍继续假装他们可以给事物划分等级、类别和顺序。”
( 詹姆斯·柏克
)
2000年,美国科技史专家詹姆斯·柏克在《知识网络》一书中(中译本《142个阅读起点》)选取了142个交叉参考的阅读入口,这些“入口”是其他“旅程”的知识点和时间点的交汇处,运用这种前后相互提示的方式,将知识点串成一个网络。
培根在《特殊历史编目表》中列举了人类已知的各种知识。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的导论中借鉴了培根的说法:人类知识是一个体系,就像一棵树,他要对知识体系做出科学的划分。历史领域,来自记忆;哲学领域,来自理性,包括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自然哲学和数学;想象领域,来自艺术。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1924年出版了《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一书,他所说的知识地图完全是等级制的。他认为,精神的自我创造不仅表现在哲学中,还有艺术、宗教、科学、历史等隐含形式。在艺术那里,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出于最为隐含的状态,艺术的法则是想象。而到了宗教阶段,这种精神自我遮蔽的迷雾开始消散。宗教自称是靠信仰获取的真理,它拒绝论辩的真理。对抽象或分类概念的肯定,以及认为形式世界和纯粹思想完全独立于感觉世界,就构成了最早的科学意识。但科学在思想和感觉之间做出强行的区分,把普遍和具体完全割裂。科学作为问题,其答案正是历史,历史把科学视作自己的具体整体中的目标之一。历史的问题在于,作为知识的绝对对象的事实世界是无限的,历史从根本而言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历史,但是有存在过的历史都是片段,完全意义上的历史从未被实现过。
当精神经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终于达到对自身的充分认识时,就会发现主客观的区分、知识地图都是虚构,因为从根本上说,各种知识形式都是同一的,都是精神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哲学。从另一方面来看,知识地图这种虚构又是必要的,它们是精神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艺术、宗教、科学和历史都是哲学的谬误,因为抽象的思维在设置这幅知识地图的同时,在各个区域之间树起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精神的有机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
理性话语的力量
《大英百科全书》的“哈贝马斯”词条说,他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特别有影响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家”,而这一词条的链接地图反映不出哈贝马斯全部的思想来源和贡献。《明镜》周刊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太多的人说了太多的话,我们该让一个系统地探讨问题的人发言,就像哈贝马斯在他的新书《论欧洲的宪法》中所做的那样。哈贝马斯描述了欧洲民主的本质在危机的压力下和市场的狂乱下发生的变化,他说权力从人民的手中滑落,转到了欧洲议会之类其民主合法性很成问题的机构手中。德国媒体认为,这本小册子像康德1795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论》一样重要。
哈贝马斯被称为宪政理论家、“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德国《明镜》周刊记者乔治·迪茨评价说:“他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有教养的愤怒,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了对现代性的犀利的观点,从美国实用主义者那里获得了明晰,他一直是一个友好的解说者、一位理性主义者和反浪漫主义者。他之前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不同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和波德里亚尔后现代的轻快的思维游戏。他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提出的‘非强制话语’相当大胆,如果不称其为天真的话。”
日前,他在巴黎歌德学院对200多位听众演说时说,作为一位公共领域理论家,他并不了解Facebook和Twitter。他相信词语和理性话语的力量。“占领华尔街”运动拒绝提出明确的要求,哈贝马斯则解释了为何他把欧洲看做一个不允许失败的文明工程,为何全球社群不仅可行,而且对于协调民主与资本主义来说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占领华尔街的行动与写书的哲学家并无差别,只是分工的不同——模拟的和数字的,辩论和行动。哈贝马斯说:“2008年之后的某个时候,我明白了,欧盟扩张、一体化和民主化的过程并非自动向前,它是可逆的,在欧盟历史上的第一次,我们真正体验了民主的退步。政治精英们没兴趣向人们解释在斯特拉斯堡做出的重要决定,他们只是害怕失去他们的权力。”在歌德学院演说的两天前,哈贝马斯在巴黎笛卡儿大学发表演说,他指出,欧洲议会做出的决定渗透到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但基本上它们缺少合法性基础。他把国家描绘成公民权利受到最好保护的地方,以及这一概念如何在欧洲层面实现。他说国家没有权利,只有人民拥有权利,在他眼中,欧洲的公民而非欧洲的国家和政府才是历史的主演,但现在公民变成了旁观者。他的观点是:直到现在,只能无奈地接受责任的跨国再分配的各国公民,作为欧洲公民,可以对目前在宪政的灰色地带中行动的政府施加民主的影响力。这是哈贝马斯的主要观点和欧洲的愿景所缺少的东西:目前欧盟的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不把欧盟看做一个联邦,而是看做一种全新的东西。它是欧洲人跟欧洲的公民——他们自己——赞同的法律建构,抛开了各自的政府,也就撤除了默克尔和萨科齐的权力基础。他的演说像他的书一样,是对欧洲政治的失败的分析,他没有给出挽回的具体办法,没有具体地解答民主和资本主义应该走哪条路。他提供的只是一位宪政理论家能够提出的愿景:全球社群要自己想办法。■ 地图哲学研究哲学哈贝马斯历史知识词条知识地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