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结友爱的微观世界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 琳·马古利斯 )
2011年11月22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遗传学家琳·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因中风去世,享年73岁。她的一生非常传奇,年轻时以一己之力和整个遗传学界斗争,最终获得胜利,此后又试图把“团结友爱”这个文学词加入到地球生物圈的研究当中,引来诸多争议。
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那一年的3月5日,芝加哥南区的一个律师兼商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琳·亚历山大(Lynn Alexander)。当时的芝加哥治安不好,南区尤其糟糕,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长大的琳异常早熟,18岁就从芝加哥大学生物系毕了业。就在毕业那年,她在楼梯上偶遇同校的天文系研究生卡尔·萨根(Carl Sagan),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并于第二年结婚。
这个萨根可不简单,他不但在天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还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科普作家之一,甚至被美国媒体尊称为美国的“公共科学家”。他一生中写过好多本非常有名的科普著作,而且还创作过一部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这本小说后来被好莱坞拍成了同名电影,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少有的科幻佳作。
与萨根结婚后,琳没有放下学业,最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波士顿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研究微生物进化。也许是受到丈夫的影响,琳在研究中敢于挑战权威。当时的主流生物学界信奉“新达尔文主义”,即认为进化的唯一动力就是随机的基因突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然选择。但是,琳通过对线粒体的研究,发现事实很可能不那么简单。
“当时最有名的几个进化研究者都是研究动物学出身,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过去5亿年之内的动物化石上面了。”琳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而我研究的是微生物,有长达40亿年的化石记录!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进化学家们都有意忽略了这部分化石记录,因为他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通过自己的研究,琳认为微生物世界的进化有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简单说,她认为真核生物细胞内的很多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素)都不是凭空进化出来的,而是由于某个真核细胞吞食了一个体积更小的原核微生物,然后双方各取所需,逐渐演化成了共生的关系。
这个理论被称为“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tic Theory),最早的提出者并不是琳,但那几个先驱者都因为不敢坚持自己的理念而最终放弃了研究。琳不信邪,她重新拾起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琳·萨根的名义写了一篇论文,再次提出了这个理论。这篇论文先后被15家科学期刊拒绝,最终于1967年被《理论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接受并发表。此后她又补充了很多材料,将这篇论文扩展成一本书,取名为《真核细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此书出版后震惊了科学界,很多权威人士拒绝相信琳提出的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但是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终于发现,线粒体的DNA和细胞核DNA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反而和一种古老的细菌同源。叶绿素的DNA也和宿主没什么关系,而是和海洋中的一种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蓝细菌更加相似。
如今,这个内共生理论已经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并被写进了生物学教科书,成为一个定理。这个理论可不只是关于生物进化的,它还有很多实际用途。比如,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菌之所以很容易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并不是因为基因突变,而是细菌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交换DNA的结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滥用抗生素会有怎样的恶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理论和新达尔文主义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它只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微观世界的一个特殊案例而已,进化的主要机制仍然是基因的随机突变。但是,这个理论颠覆了传统进化论的一个基石,它告诉我们,不同生物之间并不只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它们还可以相互利用,共同进化。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理论被很多非科学人士所喜爱的原因,大家更希望看到生命世界还存在一种相互友爱的关系,而不全是冷冰冰的生存竞争。
可惜的是,如此温馨的理论并没有挽救萨根夫妇的爱情,两人因感情不和而离了婚,琳又嫁给了生化学家托马斯·马古利斯(Thomas Margulis),她也随了夫姓,改名琳·马古利斯。
改名后的琳把兴趣转移到了生物圈,成了“盖亚理论”(Gaia)的信徒。这个理论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可惜的是,这个理论太过荒唐,更像是一个哲学思想而非科学理论,已经基本上被主流科学界抛弃了。
当然,这件事并不影响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这一点没人否认。
愿她在天堂安息。■ 微观世界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