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为王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冬天来了。房地产商总结出以“现金为王”为主要原则的过冬模式。投资者也深谙此道,短暂的恢复后,全球资本市场再度退潮。股票、农产品和贵金属甚至石油,那些曾经给投资者带来短期收益的投资品种全线回跌。尤其黄金和白银,两种曾被看做保值功能远胜纸币的贵金属,也大幅度震荡,一周内黄金从1800美元/盎司回落到1730美元/盎司,白银更在一天中跌去7%。动荡的欧债危机面前,资金似乎除了到强势货币避风头已经无处可去,现金为王了。

欧洲国家发债效果不佳,不但利率飙升,而且数量也未达到预期。意大利国债收益率超过7.3%,西班牙超过7%。两国的发债成本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肯定违约并导致相邻的法国金融体系的崩盘。解决问题目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欧洲央行买单,要么欧元解体。有鉴于此,欧洲央行曾经建议直接救援欧洲国家,但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声称违背欧洲法律,这导致市场信心进一步跌落。结果是,不仅是欧洲五国国债大跌,欧元区核心国家诸如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国债收益率也大幅攀升,与德国国债的息差创了纪录。资本市场对欧盟已经日益失去信心,资金加速外流。欧元区国债利率全线飙升的同时,区外的英国则出现利率下降,这反映资金正加速从欧元区流出。同时,一周内欧元/美元从1.38跌至1.35,也显示出资金出逃。

欧元区各国各有诉求,讨价还价以至于解决方案一拖再拖,给投机者可乘之机。在投机者大量介入之前,欧洲五国的债务问题或可解决,可汹涌的抛售潮却令欧元区随时破裂。并且,即便是欧元区侥幸保全,目前正在计划的紧缩措施比其试图避免的灾难可能还要糟糕:欧洲没有增长,也就没有债务问题最终的了结。难怪全球市场会如此不安。

全球另外两大经济体也非投资者的容身之所。出于对欧洲财政和银行问题的担忧,11月初,美联储下调了对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上调了失业率的预期,并警告欧洲债务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6月,美联储曾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在3.3%到3.7%之间,现在则下调到2.5%到2.9%。其实即使没有欧债的影响,美国的债务水平与欧洲也是同一级别的,减赤和偿债将拖累投资和消费,一个充分就业的复苏遥不可及。而新兴市场面临的经济减速甚至远超欧美。世界大企业联合会11月初预测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增速将减缓,在2012年GDP总额增长5.1%之后,2013至2016年预计将增长4.9%,之后增长3.4%。这个预测未免过于遥远。当下,我们面临的困难是,正当艰难转变增长方式时,欧债危机使得10月出口创下了两年来最低水平。

需求不振,投资乏力。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股票,投资者恐怕都难立足长远。本来,黄金具有金属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并具备避险保值功能,此时该脱颖而出。至少在2013年年中,美联储仍将维持极低的美元利率,美元流动性过剩加剧导致贬值趋势,黄金会因避险功能而相应被认可。而中国、韩国等高外汇储备国对黄金储备的未来需求也会长期推高金价。长期看,以黄金为首的各类避险资产将受到市场的持续追捧。但即便有如此多的优势,在一浪接一浪的欧债危机面前,黄金也不免受到波及。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的国债受到冲击,黄金都遇一劫。原因最明白不过:欧洲曾经是黄金的汇聚之地,直到如今,除美国外世界最大的黄金储备国都在欧洲,意大利和法国央行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经济危机以后,欧洲各国央行已经转变观念,整体而言已在净买入黄金。但事有缓急,万不得已的时候,相信央行还是会出售最容易变现的黄金资产。即使央行有所保留,那些拥有全球最多黄金资产的普通人,也会变现以解燃眉之急。

同样是危机爆发,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反而成就了黄金的避险地位?这显然和各国的刺激政策有关。而现在,尽管欧元区不得不将刚刚调高的欧元利率又恢复到1.25%,现在的货币刺激力度已经今非昔比,更因为流动性泛滥的恶果近在眼前,各国投鼠忌器,全球货币环境大不如前了。自2001年,金价已经上涨了6倍;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黄金上涨了一倍多;自今年初,黄金已经上涨了24%。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制造出了黄金的疯狂一涨,但前有温州高利贷断链,后有“金九银十”房价跳水,足以证明国内的流动性也逐渐枯竭。

一场危机的解决,必定带来制度创新的红利,欧盟成立是如此,欧元启用之初也如此,甚至次贷危机引发的各国政府连锁反应也如此。问题是,最终方案未出台前,投机力量会极尽打压之能事。对广大投资者来说,现金为王不失为保全之策。■ 银行现金利率国债现金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