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强北路上的APEC之风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C-17 )
11月8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召开听证会,讨论美国在飞机、直升机和导弹防御系统等装备中,采用伪劣电子元器件的议题。按照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莱文(Carl Levin)在听证会上的说法,自2009年以来委员会调查人员发现了1800例伪劣元器件事件,涉及元器件数达100万个,其中70%来自中国。听证会虽然邀请了中国大使或代表作证,但被中方拒绝。事实上,这个话题并非第一次提起,那么在APEC即将召开前夕,为什么参院军事委员会不惜对军火商“打脸”再次旧事重提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武器系统中电子设备的增加,品种繁多的电子元器件对装备整体可靠性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的,恰恰是美国国防部。根据美国国防部对装备整体可靠性的要求,在设计装备可靠性时,有个“可靠性预计与分配”的概念。简单地说,在这个概念中的“分配”,就是在装备整体可靠性设计时,将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逐级分配给设备、组件、元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各级设计人员明确其可靠性设计的要求,并研究其现实要求及方法。同时,这也是可靠性试验与评估的依据。具体到电子元器件,也有一配套的质量等级,因为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均是建立在无数元器件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军在军用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试验和筛选上,有着严格的质量等级标准。如在美军标准MIL-HDBK-217中预计元器件失效率时,一般采用质量系数 作为不同质量等级对元器件工作失效率影响的调整系数。如集成电路的调整系数分为S、S-1、B、B-1、B-2、D、D-1七级。其中质量等级最高的S级的质量系数为0.25,而最低级的D-1为20.0,两者相差为80倍。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军花大价钱“狠抓”元器件可靠性后,电子元器件的采购、入库、使用都非常严格。首先是军火承包、分包商采购时完全按照军用标准,入库时要非常认真地填写专用表格并打上北约装备的条形代码,出库时还要根据库存时间长短进行相关的测试筛选。应该说,美军这样的状态在“冷战”结束前达到了最佳。比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F-15和F-16战机的出动率达到95%就是受益于此。但在“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开始削减军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武器系统、元器件和补给品的采办中运用新的工作方法,即应用非政府标准采办以节约开支。虽然1998年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后增加了军费开支,但除了投资研发新装备试图与中、俄继续拉开差距外,后来大部分开支都放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了。所以截至2004年,美军为节约经费还是废止了5000多项军用标准。从这次列举出现元器件问题的C-17、C-130J、C-27J、P-8A、AH-64、SH-60B和CH-46七型飞机和直升机上看,都是“冷战”时设计的产品。因此可以判断,产品整体的可靠性设计上不该有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原来的元器件生产线关闭,必须另辟蹊径采办替代产品。
说到元器件,必须强调“冷战”后美国相当一部分军用元器件生产线已经停产,采办随之转向为工业级元器件。与此同时,中国的元器件产业在制造、试验和筛选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说是美军的承包商,就是中国自己的装备采办,往往也跟不上新型元器件的研制和开发速度,所以常常需要进行超目录(相关部门编制的装备元器件优选目录)采购。在美国产业空心化、成本上升和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美国装备的承包商,特别是二、三级的分包商不会在中国进行超目录采办,而超目录采办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投资建立,并不断维护更新一套超目录采办体系。
事实上,参院军事委员会在2009年就发现了元器件采办和筛选上的问题,但为什么参院军事委员会要在APEC召开前夕抛出一份长达10万页的调查报告呢?对此,彭搏新闻社借用美国半导体业界专家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如果这些元器件在美国本土生产,每年不仅可以节省因剔除“伪劣”元器件而花费的75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可创造1.1万个就业岗位。很显然,把国家安全与增加就业联系在一起,是莱文这个最近十分活跃的民主党参议员为奥巴马竞选扇出的一阵“APEC之风”。但问题是,这股“APEC之风”能刮到中国深圳华强北路的电子市场吗?那些精打细算的美国军火商真的为了刷人品就不去华强北路“淘宝”了吗?■
( C-27J ) 华强北APEC路上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