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狂奔的高等教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经过几年的两地奔波,学校终于整体搬迁到了新校区。周末和外籍同事一起去学校门口坐公交车,新设的公交候车亭就在校门对面,可是连着三个绿灯都没能过去,飞驰而过的大小车辆对交通信号灯视而不见,就连些微的减速也不曾让人感觉到。不得已我们只好见缝插针,趁着路上车辆相对较少时迅速跑过去。外籍同事脱口而出:“It's really a dangerous game!”(真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此外,由于学校刚在开学前搬迁到新校区,很多办公房屋、设施都还在建设中,地面还未平整完毕,整个校园宛如一个大工地,很少树木,草坪正在铺设,空气中满是尘土、水泥的味道,间或传来电焊切割的声音,学生与施工者互为校园风景。教学楼已经正常投入使用,但教辅机构却跟不上。五层楼的图书馆里有十几家装修公司在同时作业,吊顶、刷墙、打磨地面一样也不少。图书借阅和流通业务要到明年初才能开放,此前只能借助网络资源。这就是我们的新校区,很大,但却不能说很美,甚至会让人怀念起老校区那些磨得发亮的书桌、湖畔的晨读,还有夏天粗壮的法桐树下一路的清凉。
在今天的中国,很多高校都有着同样的经历,教育大扩招、跨越式发展、二级学院、独立学院,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圈地,新校区建设,热门又不太成熟的新学科急于上马,大学城遍地开花。大学在搬迁的过程中好比切断了文脉,教师上完课后匆匆离去,只留下学生守着毫无趣味的校园,多年培养积淀的人文氛围荡然无存。整个高等教育好像踏上了一条环形道,停不下来,也无法减速,高等教育的运行模式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生意。
一切都造好了,可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学生还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可以成为诠释大学精神的主体的话)却开始萎缩。据报载,在今年的高招中,生源大省山东有4万招生指标落空。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特征,相信这种情况在以后若干年内会持续存在。大学城起来了,大学生却没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差?如果说这是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经阶段,是改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那么,能不能让这种痛来得轻一点,持续的时间短一点,否则我们的高等教育将如同在疾驶的车流中穿行,真的会变成“一场危险的游戏”!
(文 / 张秋瑰) 高等教育大学狂奔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