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与小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老家隔壁的老杨、小杨父子我一直比较熟悉,上周末回去和他们聊了会儿,再结合翌日见闻,有点震惊。

老杨父亲早逝,从小家贫,小学读了一年,15岁起在工地做学徒,一直做泥瓦匠,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钱才几块钱一天,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要不到。日子苦,拖到30岁才结婚,老婆就是邻村的,腿不太利索,常跟老杨去工地做“点工”,就是些辅助性的杂活,工钱更少。第二年秋,有了小杨,老杨很激动,说哪怕自己辛苦些,也让儿子努力读书。小杨读书一直还行,只是初中升高中时离县一中分数线有10多分差距,需要2.4万元赞助费。老杨到处借钱,他说不能让孩子再干苦力活儿,读了一中上大学才有希望。三年高中后,小杨还算争气,上了武汉一所“二本”院校,读的是信息管理专业,老杨小杨都不太明白什么是信息管理,但想着又是信息又是管理,应属高科技和热门专业,毕业了就是知识分子,当然不会错。当时还没有收费昂贵的独立院校,但学费也不便宜,四年学费、生活费、买电脑等费用下来,虽然小杨省吃俭用,也过8万元了。所幸的是这些年老杨踏实肯干,加上工价渐渐起来,还没欠下什么债。

两年多前,小杨顺利毕业,开始了才毕业就失业的漫长征程,招聘会上他感叹没料到毕业生这么多,而挂着“管理”伪光的专业又是那样浮滥,新出炉的学生谁会让你来“管理”?而学校又还没教会他们创新。于是后悔莫及,说被学校骗了,学到的东西不仅有限还过时,不知道落后现实多少年。小杨东奔西跑,能找到的工作,只是销售或客服,而收入在城里付完房租后只能填饱肚子,买房定居显然是奢望。

老杨这两年却风光了,带了俩学徒,趁着“汽车下乡”的政策买了辆皮卡,四处拉着设备干活儿,加上老婆4个人一天低于600元是不会去干的,还经常做更赚钱的包工,月收入多时能有两三万元,少时也过万元。于是翻新了房子,叫回了儿子。可小杨没工作不行,在镇上找来找去只找到一份网管的工作,算专业对口了,每天骑着老杨给买的摩托上下班。

老杨于是感叹,说孩子花十几万元读高中、读大学,学了电脑,可每月挣的钱,不如他一个文盲一天挣的多,真不知道是谁的问题,不该呀。我只好答非所问地说,现在大家都缺房子,不缺电脑。(文 / 聂武钢) 小杨老杨

上一篇: 幸福不幸福
下一篇: 土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