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谁来告诉我,明年种什么?”内蒙古武川县一位农民这样问。这样一个老话题,今年为啥又被提起,这源自土豆。武川县是内蒙古最大的土豆种植区之一,许多年来,这里的土豆因品质好而闻名全国。今年则不一样了,刚从地里起出的土豆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就是卖不动。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内蒙古的土豆产区都在发生着。

据我所知,今年我们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4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同比提高15%,预计鲜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今年土豆面积猛增,与去年土豆价格高有关,农民一哄而上种土豆。现在来看,吃亏者依旧是农民。有调查显示,去年土豆价格为年均价格的一倍,而今年价格为年均价格的50%左右。

谷贱伤农。这样的事情隔几年就来一个轮回。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到了此时“最危险的时刻”,当地政府才去想办法。甚至包括上面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举措,出台针对马铃薯收购和销售的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各类销售渠道和网络。在感谢有关部门和政府替民“着急”的同时,我们要问,政府先前的作为在哪里?以武川县为例,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里,目前吃“皇粮”的人员大约有三四千口,而真正认真来研究土豆生产的干部却不多。在政府是下指令还是服务于民的问题上,一些干部依然是一头雾水。凭经验、凭想象干事的干部大有人在,农民也经常被误导。比如当猪肉出现问题时,当奶牛出现问题时,政府的补贴就来了。但补贴措施并不能救市,如土豆去年价格大涨,一些当地政府出台各种补贴和优惠措施,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眼前利益又使农民乐此不疲。当土豆卖不动时,补贴的喊声又在响起。

我认为,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法并不符合中国人口众多的实情,而一些地区涌现出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倒是一个最符合实际的市场链接。通过这一链条,上组织市场,下组织农民,成为信息与技术的主要沟通渠道,农民也信赖于这样的组织。我们为什么不把钱花到这里呢?

(文 / 张五四) 土豆问题

上一篇: 老杨与小杨
下一篇: 谁是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