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个问题

作者:苗炜

10万个问题0( 知乎网站团队合影 )

知乎网站的核心成员是一批曾经非常活跃的IT记者,他们在许多场合,向许多人提出过问题,采访对象有企业大佬、投资人、技术大拿等等。现在他们开始创业,想在网上构建一个真实用户的问答社区,所有人可以问所有人,将每个领域中的“牛人”吸引过来,把每个人头脑中的经验、知识“超文本化”。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张亮说:“如果有一种机制,能让每个人把脑子里的东西都贡献出来,形成交流,这个机制的价值就非常大。我们以往写博客、写文章,都是在完成知识的构建,但这种内容生产都是靠少数人、靠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进行的,与写文章、写博客相比,提问和回答也许能更好地形成交流。”

知乎网站几乎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在运营,他们曾严格控制邀请码,希望每一个用户都能认真提出问题,认真回答问题。实际上最初的用户就是在参与创建这个社区的规则,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容易滑向某种娱乐,稍不小心就陷入暴民的狂欢,而在知乎网站,创办员工希望看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桌面操作系统的界面开始向移动界面靠近?或者稍微复杂一些——卡夫卡的小说《审判》,最后K与教士的对话中讲了一个法律之门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守门人又代表着什么?IT界的专业人士会就前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而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者中,可以找到律师、法学院学生。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从Google上找到答案,这些回答也并不是简单地搬来书本或论文,回答者的经验与阅历带给你答案背后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每个人的求知道路,它时而显现出来,给这个社区带来一种温暖。但是,整体来看,知乎网站还是显得冷冰冰的,如果以“人气”来衡量,这里很少能看到大家就某个“热点问题”形成讨论,更多的时候,每个人的“散点兴奋”决定了他在这个社区中的活动轨迹。所谓“散点兴奋”,可能是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忽然想了解一下色彩学方面的知识,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忽然想知道怎么编曲,一个忽然而至的好奇让你提出问题,一种旺盛的求知欲让你在这里浏览。每个问题都会设置关键词从而被划分至某个领域,用户可以关注不同的领域,关注不同的人。毋庸讳言,知乎网站设定了一个门槛,到目前为止,它的用户不过1万多人,一共有10万多个问题。

知乎网站的创始员工周源,在南京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的时候,看过两本书让他印象深刻,一本是讲黑客的,一本是讲编程的。他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书本的作用比互联网的作用要大得多。2005年他看到一本IT杂志,被里面的话题吸引,跑到北京从事记者工作。在3年的记者生涯中,他见到过不少有真知灼见的人,也见到过不少夸夸其谈的人。对那些聪明的年轻人来说,一个普遍的焦虑是:认识一个有价值的人非常之难,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社交,去认识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人也许是一个玩滑翔伞的高手,也许是一个药学专业的博士,他在某一领域的专长构成了他的“价值”。但是,很难有一个派对将这些人都聚到一起,常见的情况是,你去参加一个派对,打算结交几个朋友,最终除了见识他人的琐碎无聊之外,一无所获。这也许是生活的常态,但对那些时刻想着学习、想着自我提升的人却充满了挫败感。大力鼓吹“知乎价值”的张亮说,他从小就梦想有两种机器,一种是“生命倒计时”,告诉你能活多少天,你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天,另一种是“全球智力排行”,能告诉你,你的综合智识水平在60亿人中能排在第几,这样你每一天的学习,都会带来智识水平的变化,你生命的每一天都具有全新的意义。这样苛刻的“自律精神”,即便在知乎网站一群创办者之间谈论起来,也会引起一阵善意的嬉笑,但张亮接着谈到学习的重要:“我们这些‘80后’,实际上是在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竞争,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产业出现,互联网、动画、手机,一个个体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知乎的价值,在互联网上是稀缺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价值导向和每个用户捆绑起来,用更好的激励方式完善求知的机制。”

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知乎团队的工作人员一个紧挨一个地坐着,拥挤得如同一个大网吧,他们要解决网站的搜索、算法和实时架构,时常也会把自己的问题添加到网站上。坦率而言,网站的工作气氛,和独坐书斋、思考并学习的那种孤独的理性氛围没有多少相似的地方,他们散发着创业者的腾腾热气,网站未来的价值、个人的收益,或许都建立在用户的一问一答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许多年轻人的学习与提升,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这是世间最好的激励机制——你不断学习、提问、进步、结识更有价值的人,你才会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创业机会。(文 / 苗炜) 10万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