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下的扩容

作者:谢九

在上证指数逼近2400点际,中国股市迎来了今年最大的IPO项目中国水电(601669),这家国内最大的水利水电建设公司预计融资173亿元,将在国庆节后正式挂牌上市。紧随其后的陕煤股份也即将登场,这家煤炭巨头预计融资额172亿元,直逼中国水电的融资规模。而最新消息显示,9月24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证监会官网公布了招股说明书,拟发行35亿A股,募资不超过200亿元,计划在9月28日过会。这3家最大规模的IPO先后登场,给目前已经极度脆弱的市场又一记重击。

中国股市最近几年连续疲软,除了国内的通胀压力、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动荡之外,股市无休止的扩容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2009年至今,沪深两市通过发行新股和再融资途径合计募集资金高达2.12万亿元,这样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当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一半,其中IPO、增发和配股的募集资金额分别为9072亿元、1.0162万亿元和1949亿元。尤其是2010年,中国股市无论是IPO融资额还是项目数量,都高居全球第一,沪深两市全年共有327家公司IPO,IPO融资规模高达4685亿元,超越2007年447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最高纪录。美国股市2010年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的资金仅为420亿美元,合人民币不过2800亿元,远远低于中国股市。如果考虑到增发配股等再融资,去年全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融资额超过1.02万亿元。今年前9个月,沪深两市共发行上市200多只新股,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00亿元,再融资更加生猛,前9个月已有120多家公司实施定向增发,融资金额高达3000多亿元。

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市场面临的资金面原本就比较紧张,加之市场无休止扩容,股市自然难有起色。如果回顾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市场走势,3年以来,股市只出现过一波像样的行情,那就是2008年11月到2009年7月,上证指数从1664点上涨到3400点,涨幅超过100%。这一轮行情除了超跌反弹的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证监会在此期间暂停了新股发行,从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新股暂停发行近10个月,股市得到休养生息之后,因此才迎来一轮翻番的涨幅。2009年7月10日,中小板公司桂林三金(002275)上市,宣布了新股发行重新开始,从此中国股市再次进入无休止的扩容,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就一直低迷至今。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全球宏观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股市的表现却远远不及其他国家。2010年,上证指数下跌14.3%,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次于饱受危机困扰的希腊,美国道-琼斯指数在2010年上涨11%;2011年至今,上证指数下跌13%,深圳成指下跌15%,深受美债危机困扰的美股跌幅还是小于中国股市,道-琼斯指数下跌7%,纳斯达克下跌6%。宏观基本面远远好于其他国家,但是股市的表现却无法体现宏观基本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股市的扩容无度。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尽管中国股市二级市场的行情持续低迷,但是流通市值并没有因此缩水,反而大幅膨胀,2007年上证指数6100点的时候,A股流通市值约为8万亿元,目前上证指数2400多点时,A股流通市值反而高达18万亿元,中国股市的扩容速度可见一斑。有限的资金支撑如此迅速增长的流通市值,市场自然难以产生牛市行情。

目前,A股市场共有2200多家上市公司,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对于将来继续快速扩容都有很强的意愿。作为上海市“建设两个中心”(金融和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交所承载了地方政府的很多期盼和使命。9月中旬,上海市政府表示,“十二五”期间,该市金融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预计到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市值将从目前的第六名,进入全球前三位。上交所理事长耿亮也曾经公开表示,未来5年内预计每年新增50家上市公司,5年将增加250家。这一规模和“十一五”相比无疑是大大扩容。2006~2010年,上交所每年首发上市的新股数量分别为14家、24家、6家、10家、26家,合计80家,按照上交所的计划,“十二五”期间的新股数量将比“十一五”增长200%以上。不仅是现有主板大幅扩容,上交所对于推出国际板也是势在必行,多次在不同场所放出了国际板即将面世的风声。

作为定位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交易所,深交所是近几年市场扩容的主力军,2009年7月IPO重启以来,短短两年就有650家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对于下一个5年,深交所计划“十二五”期间中小板平均每年新增150家以上,到“十二五”期末,中小板上市公司达到1200家以上;创业板公司每年新增200家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000家。

从长远看,无论是交易所、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只有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形成多赢的格局,过于漠视投资者的利益,最终也只能是一个多输的结局。如果上市公司短期内过度融资,看上去上市公司成为赢家,但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将使得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输家。股市因为过度融资行为而下跌,股市过度下跌后,反过来又制约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在这场游戏中形成双输。

最近股市的表现已经开始证明这一点。股市的持续低迷导致大量的新股和定向增发股频频破发,尤其是那些公布了定向增发方案的公司,在股价跌破拟增发价后,不得不大幅调低增发价格,融资额也由此大受影响。比如中国南车(601766),今年上半年原本计划以6.02元/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10亿元,不过由于公司股价连续下跌,目前4.6元的股价已经大幅低于拟增发价,公司不得不在9月19日重新调整增发方案,将增发价下调至4.46元,预计融资金额也下降至90亿元,其中大股东南车集团认购不低于60亿元。今年以来计划增发融资的200多只股票中,超过30%的公司股价已经低于增发价格或预案价下限,下半年以来,已有30家多公司对增发预案进行了修订,包括下调增发价格以及减少融资规模。

过度融资导致股市下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也降至冰点。今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占23.6%,比上季提高1.4个百分点,为居民投资首选;其他依次为“基金理财产品”21.3%,“债券投资”14.2%,“股票投资”仅为9.2%,这一比例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股市快速扩容,如果迎来的都是盈利能力很好的上市公司,倒也可以提高市场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并未同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经过了精心的过度包装,上市后业绩很快变脸。最新的案例来自比亚迪(002594),这家笼罩着多重光环的上市公司在今年6月30日登陆A股市场,18元的发行价,上市5个交易日后,股价被迅速拉升至35元多,相比发行价几乎翻番。公司股价随后连续下跌,截至9月23日跌至19.3元,距离跌破发行价只有一步之遥,其中很重要原因在于业绩迅速变脸,公司披露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主营收入下降11%,净利润下降89%,同时预计1~9月的净利润将下降85%~95%。上市不到3个月,业绩就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显然在上市之前就经过了精心包装。作为比亚迪的保荐机构,瑞银证券显然难辞其咎。巧合的是,同样是瑞银证券保荐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庞大集团(601258),这家从事汽车销售的公司在今年4月底上市,发行价45元,如今股价已经跌至27元,距离发行价破发40%,其中原因同样在于业绩变脸,该公司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净利润下降了36%。作为国际大牌券商,瑞银证券保荐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上市公司的质量自然也难言乐观。

在最近几年的扩容潮中,创业板的扩容速度无疑最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创业板已经拥有了264家公司。具备高新特色的公司原本就是稀缺资源,中国的创业板居然在两年内就挖掘出如此多的高新公司,显然是一个不正常现象。数据最终能说明一切,创业板公司在历经两年后,很快就褪去了高成长的假象,其成长性甚至还不如主板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创业板净利润同比增长22.83%,而主板公司净利润增长了24.01%。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成长性,但是上市后,大多数公司的业绩都出现下降。中小板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过去一年内约有290家公司登陆中小板,其中有将近80家公司的中期业绩出现下滑。

观察最近几年的股市融资结构不难发现,再融资已经超过IPO,成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中原因在于,经过最近几年股市的大扩容后,上市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已经达到了2200多家,存量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更大于新股首发上市,尤其是很多业内的大型公司都已经完成上市,这些公司的再融资几乎就相当于一个中大型的IPO。随着将来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再融资超越IPO将成为市场的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和门槛也有必要提高,给予适当的约束。■(文 / 谢九) 创业板增发增发股票弱市股票股市扩容中小板融资公司ipo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