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马戏的马戏团
作者:王小峰( 太阳剧团在上海演出经典节目《艺界人生》 )
加拿大太阳剧团(Cirque du Soleil)是目前全球最负盛名的娱乐团体。1984年在魁北克正式成立,之前是一个叫“贝圣保罗的高跷人”的娱乐团体。1984年,借着纪念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发现加拿大450周年的魁北克政府庆典活动的机会,太阳剧团诞生了。到2002年,太阳剧团的年收入就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创始人盖伊·拉里伯特也以10.31亿美元的身价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这个剧团创造了娱乐神话,一群以来自世界各地街头艺人为主的团体,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马戏团。
盖伊·拉里伯特18岁毕业后,决定开创一种不用动物来表演的舞台事业,他走遍欧洲,寻找一些街头乐手,并在那里学会了口中吐火的杂技表演。1979年他回到加拿大后先在一家电厂工作,之后他决定放弃这份工作,将自己的事业锁定在街头艺术上。
同年夏天,他和两个同伴丹尼尔·高特、吉尔·圣·克罗尔在贝圣保罗参加了一个民间节日组织。丹尼尔和吉尔两人经营一家供初来乍到的街头艺人住宿的小客栈:绿阳台。圣·克罗尔想号召起那些艺人,把这家小客栈变成一个巡回演出团。为了说服魁北克政府为他们的计划提供资金援助,圣·克罗尔决定踩着高跷从贝圣保罗走到魁北克城,他们因此成功地获得了政府的资金,于是3个人开始建立一个歌舞剧表演团“贝圣保罗的高跷人”。这个小团队由许多年轻的艺人组成,他们后来成为太阳剧团的中流砥柱。1980年夏天,“高跷人”开始在魁北克省巡回演出,他们第一场表演名为《亚历克斯快马的传奇》,由十几名艺人和乐手表演,主题是献给夏洛瓦地区的一位名人——亚历克斯·拉彭特,当地人称他“亚历克斯快马”(指的是这人跑得快)。
尽管“高跷人”受到民众喜爱,但巡演团仍旧亏空。拉里伯特冬天去了夏威夷寻找灵感,而圣·克罗尔留在魁北克着手成立一家非营利公司,名为“高跟俱乐部”,为弥补前几年的财政损失。1981年夏天,巡演团带着他们的“龙游行”开始了新一轮巡演,这次收入令人喜出望外。冬天的时候,高跟俱乐部会在冰球比赛的间歇时间里,在冰上表演踩高跷,这成了当地政府的一项津贴项目。在前几次表演成功后,他们决定来年在贝圣保罗举行一场夏季全民狂欢节。这场狂欢节于1982年7月第一次举办,设计灵感来源于中世纪时期欧洲盛行的由街头艺人和大众喜爱的丑角组成的狂欢节,是为民众传播集会艺术、马戏、歌舞剧以及街头艺术的契机。
1984年对公司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为了庆祝雅克·卡地亚登陆魁北克450周年,高跟俱乐部向政府再次申请资金准备举办一个与狂欢节平行的马戏团表演。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克雷蒙·理查德对此项目并不感兴趣,于是拉里伯特直接去拜访魁北克总理热内·列瓦斯科并获得了他的同意,给予了1.5万加元的项目资金。从此,公司改名为“太阳剧团”,并在1984年的嘉年华节上表演了“太阳剧团大巡游”的节目。马戏团的名字和标志都是拉里伯特在夏威夷观看海上日落时获得的灵感,它象征着青春的活力。
( 巴迪贝尔 )
拉里伯特一直坚持在马戏表演中不使用动物,这是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启用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艺人,他们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舞台灯光布景和演员服装十分鲜艳,在后台,能看到几十种颜料瓶,上百套五颜六色的服装。现在他们有5000名员工,组成不同的团体同时在世界各地上演节目。这次,太阳剧团把他们过去的一个经典节目《艺界人生》(Saltimbanco)搬到了上海,这场充满绚丽梦幻色彩的演出是太阳剧团运作时间最长的项目,从19年前开始上演到现在,已经被近1200万人观看过。该剧1994年在东京更创下6个月场场爆满的纪录,在2007年以前,《艺界人生》都是在大篷中演出,可以容纳约2500名观众。2007年后,《艺界人生》进行重新编排,开始在场馆里演出。
《艺界人生》巡演厨房招待过许多名人,包括网球明星贝克尔、摇滚歌星布莱恩·亚当斯和菲尔·柯林斯、“至上合唱团”、“诱惑合唱团”、著名服装设计师让-保罗·高提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及比利时的马蒂尔德王妃和菲利普王子。在演出结束后,这些VIP观众可走进厨房就餐。
本刊记者采访了《艺界人生》的艺术总监,来自阿根廷的内兰蒂·巴迪贝尔(Neelanthi Vadivel),她曾经是一位芭蕾舞演员。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艺术总监,在这个节目里要负责哪些事情?
巴迪贝尔:主要负责节目质量,然后保证艺人状态都是最佳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做艺术总监之前,你从事什么工作?
巴迪贝尔:开始在一个团体里做舞蹈演员,退休后就到《艺界人生》,开始给艺术总监做助理,后来那个艺术总监走了,我就变成艺术总监了。
三联生活周刊:马戏团的艺术总监,跟其他现场演出的艺术总监,有什么不一样?
巴迪贝尔:这个节目非常特别,独一无二。它的舞台设计,它的这些戏服,包括杂技的技巧,都是世界顶级的。
三联生活周刊:世界上有很多团体都在表演杂技、马戏,太阳剧团是怎么做到更吸引人的呢?
巴迪贝尔:比如《艺界人生》这个剧,虽然说也有一些顶级杂技的技巧在里头,但是加进了很多不同的音乐元素,而且由世界顶级的戏服设计师来设计服装,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特别的环境,观众看了一次就不会觉得特别腻,还想要看更多,这个受众群就会扩大。因为节目多种多样,如果你不喜欢看杂技,也会喜欢听他们的音乐;你不喜欢听音乐,还可以看他们的戏服。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元素加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演员都来自街头,是不是他们更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巴迪贝尔: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全球性的,所以有一些特别少表演的节目。我们会经常从全球合作伙伴那里调一些节目过来,组成一些特别稀少,但是还能够被观众喜欢的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马戏团最开始是由几个街头艺人创办的,到后来变成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什么让他们做到这么大?
巴迪贝尔:最初是魁北克政府支持,现在全球有20多个不同的这种节目在上演,而且很有可能是同时上演。商业理念就是有宏伟的思想,然后争取在节目上做到最好,敢于冒险,这就是成功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太阳剧团的每一个节目都有一个名字,这是你们的特色之一,这次叫《艺界人生》,有什么说法?
巴迪贝尔:《艺界人生》意大利语直译过来就是“跳上板凳”。节目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俄罗斯双胞胎的“俄式秋千”,荡秋千就是“跳起来”,寓意人生可能也会像秋千一样循环起落。因为它是节目主要的环节,又跟“跳”有关系,所以就叫这个名字。如果用法语来解释的话,意思就是说这些“特别热情或是疯狂的街头表演者”。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演员的背景是怎样的?
巴迪贝尔:一种是演员世家,比如家里就是杂耍世家,世世代代都是做这个的。当然也有从街头过来的演员,还有专业运动员,他们以前参加过奥运会。但是所有这些人员最后都会被送到蒙特利尔培训中心培训一段时间,才能够参与这种表演。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处理好杂技的技巧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关系?
巴迪贝尔:这两方面都可以满足观众,我们技术方面确实是全球最好的,在娱乐大众这方面我们也觉得做得还可以。
三联生活周刊:你理解的娱乐是什么?
巴迪贝尔:我们就是抱着想要被娱乐的心情,可能看完了演出回家就很开心,什么都不用想。如果说看完表演,你想往深里面去琢磨,也可以琢磨出些东西。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压力,有自己的烦恼,来看这个表演的人,多半都是想要找一个可以逃离自己现实生活的环境。■
(实习生付婷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 / 王小峰) 艺术音乐舞蹈没有马戏马戏团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