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链条与中国的微创新机会

作者:黄燕

苹果链条与中国的微创新机会0苹果链条与中国的微创新机会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这里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群,苹果产品的使用率和APP商店下载量与日俱增,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软件开发者正在iOS平台上推出新的应用程序。”Macworld总裁迈克(Mike Kisseberth)对本刊说。

苹果“粉丝”的能量几乎直接等同于高端市场,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Macworld在2009年苹果退出,转向自己的开发者大会之后,依然有大批中国厂商愿意捧场,不再满足于外设和配件的中国企业如何在苹果链条上占据更多位置?

移动性、社交网络和本地化,这是迈克为Macworld亚洲版给出的三个关键词,也是苹果链条上最有价值的发掘空间。按照市场分析公司IDC的预测,未来18个月内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计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PC,这无疑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全面改写。有趣的是,手持智能设备的流行又推动了整个网络环境的改进,特别是在中国,iPhone直接引爆了中国3G用户的放量增长,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3G用户增长近4000万人,渗透率已经逼近10%。“目前整个业界都在期待iPhone5,但很少有人了解,从第一代iPhone到现在我们的WCDMA网络速度已经从7.2M升级到了21.6M,建立了19万个WCDMA的基站,完善覆盖全国的3G网络是移动应用爆发的重要基础。”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黄文良在Macworld上向本刊透露,“不仅如此,联通还开发了多款基于iOS平台的软件,有些已经在APP商店上架销售,其中一款可以在iPad甚至iTouch上实现通讯功能,足够取代市面上为iTouch配备的‘苹果皮’配件。”

无论iPod、iPhone还是iPad,苹果始终专注“i”打头的个人娱乐,但在社区和分享上却一直表现平平,这也是社交网络Facebook和Google+对苹果最大的威胁。在每一台iPhone和iPad上除了绑定iTunes账号外,至少会有一个Facebook和Twitter账号,在中国则换成了手机QQ和新浪微博。社交网络之外的苹果链条上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本地化就是其中之一。薄弱的中文输入已经成了iPhone的特点之一,而对于习惯了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说,iPad更像一个时髦的玩具,中文输入的不便间接给E人E本这类主打手写输入的设备厂商留下了生存空间。在iPad开创了行业标准的平板电脑市场上正在涌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不仅有三星、惠普、索尼这样的国际品牌,也包括不少中国本土厂商,他们的竞争思路不再只停留在价格和硬件性能上,联想、宏碁都试图依靠本地化赢得用户,比如设置更多接口和内置更多的中文应用软件。

持续跟风之外,如何在苹果生态圈发掘属于自己的价值?“微创新”,这个最初由360董事长周鸿祎提出的概念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尝试的新方向,在他看来,今天的技术革新已经不再是颠覆性的更新换代,任何针对用户体验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爆整个市场。苹果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微博也可以看做在博客基础上的微创新,用140个字拉低了用户门槛,迅速引发了全民微博潮。实际上在游戏领域,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最简单的游戏,从“愤怒的小鸟”到“水果忍者”其设定都是简单的物理弹射和手指动作,现在中文游戏中也出现了像“捕鱼达人”、“二战风云”这样下载量破千万的应用软件,但大多数仍然是照搬棋牌和网页小游戏的直接平板化。对于习惯了模仿的中国企业来说,如何不让微创新成为“山寨”的代名词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像团购这样的一窝蜂屡见不鲜,然而其中很难看到有微创新发挥作用。

Macworld在亚洲召开的另一大挑战是,目前在硬件领域对苹果发起的最有力冲击几乎都来自亚洲,三星、LG、联想、宏碁,甚至小米手机这样的后来者都在试图复制苹果模式。最明显的例子是APP商店,苹果的成功直接带动了跨行业的平台跟风,从手机厂商到电信运营商,就连电视机制造商都纷纷在屏幕上加上一个应用程序商店。看看Macworld上集中的苹果20年来的产品就会发现,从彩壳Mac到咸鱼翻身的iPod,耀眼的设计只是表面文章,iPhone和iPad的最大成功在于搭建了一个规则完全有苹果定义的生态系统,这就是iTunes和APP商店。统一的账号和密码让苹果从硬件公司成功转身软件和应用,苹果并不直接销售应用,但所有软件开发者都要遵循它的规则,而后来者很难建立起这样的统治秩序。目前苹果最大的对手——Google的Android系统尽管在短时间内赢得了众多制造商的青睐,他们希望依靠Andriod制衡苹果的强大,不过应用软件的先发优势让苹果iOS占据了有利地位,在平板电脑市场上iPad的占有率依然超过七成。■ 苹果iphone中国苹果苹果公司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