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成金

作者:张斌

点球成金0( 《Moneyball》封面 )

如果有机会你找来《大空头》这本书的英文版,仔细端详一下封面,一定会发现,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名字的个头已经明显大于书名《The Big Short》了。这是刘易斯自1989年以来写的第13本书了。作为知名的财经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是品质的保证了。封面上还有一行小字,出版商希望每一位潜在的购买者都能看到——《弱点》的作者。没错,就是那部帮助女主角的扮演者布洛克一举拿下奥斯卡和金球奖两项大奖的体育影片,当然还要再补上一句,是一部票房达到3亿美元的体育影片。

2006年,刘易斯写成《弱点》一书,一点儿都不财经,只是一个温情的美国体育故事而已,显露出这位年近半百的作家对于体育的一份挚爱。一个好故事最容易得到电影投资商的青睐,未经任何波折,《弱点》走上了大银幕。1989年就写出了财经人士枕边书《说谎者扑克》的刘易斯,还真是直到最不财经的《弱点》走红之后,才被最广泛的美国人民所熟知,哪怕2003年的《Moneyball》一度高居热销榜榜首。《弱点》让刘易斯走红,也让《Moneyball》得以醒来。

刚刚过去的周末,依照《Money-ball》原著改编的电影开始在北美上演了,几天下来票房超过2000万美元,逊于依靠3D技术再入影院的《狮子王》。对于《Moneyball》,国内院线是不会有兴趣引进的,因为其题材太美国了,专注于美国人的“国民业余生活”——棒球。我们只能期待着日后的机缘,在网络空间中觅得了。片名的翻译还是个问题,《Moneyball》在无缘成为电影之前,一律被译作《钱球》,挺财经的。一旦拍成电影,那可要生动一些了,自然也就有了《点球成金》,挺不错的了,但依然有一丝的不妥帖。

《弱点》成功后,投资人发现8年前问世的《Moneyball》被冷落太久了,没有道理让其继续只是华尔街投资者的枕边书和职业棒球界一向以来争论的话题。先从原著开始动手,好编剧成就大电影,几经周折,投资人找来去年奥斯卡金牌编剧来编织故事,这两位金牌编剧的上一个得意之作就是《社交网络》。

编剧是基础,但绝不是票房的第一保障,还得依仗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受邀担纲,饰演主人公——美国职棒联盟奥克兰运动家队的主教练比利·毕恩。这部投资5000万美元的影片从开拍之日起就因为布拉德·皮特而备受关注,大明星也绝对敬业,据说在片场讨论剧本时,他能准确地说出刘易斯在书中的第272页是如何写的,这个的确不容易。毫无疑问,一本畅销书外加一线巨星,以美国人挚爱的棒球作为背景和故事内核,理论上距离成功也就只有最后1英里了。而把握好这最后1英里的理应是导演米勒,这部影片日后一定会被视为米勒跻身知名导演行列的关键之作。在观众还没有走进影院进行选择和评判之前,据说影片试映就赢得了绝大多数影评家们的好感,在“烂番茄”影评网站上,94%影评家们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最差的评语也不过是:“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可能算不得一部优秀的体育影片。”

得出这一结论在一定意义上也很要命的,因为在美国的电影价值观中,体育电影被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体育故事大多会在结尾设计一个绝地反击或者主人公实现自我超越的宏大结局,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体育与平淡的人生相比,最大的魅力在于,残酷的体育竞争必然要有一个封闭的结局贡献给观众。《点球成金》不循此常理,尽管这部作品一直是在探讨如何取胜的问题。

原著作者刘易斯在《前言》中曾经写道:“写这本书的冲动来自于对一个故事的热爱。”电影公映的第一天,刘易斯悄悄走进影院,他要体会一下自己写成的故事是否依旧还属于自己,《弱点》曾经让刘易斯感到没有了丝毫的把控感。《点球成金》的感觉不错,至少让刘易斯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他将永远拥有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1年,财力平平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在季后赛中输给纽约扬基队,队中的三名球星成为自由之身准备转投豪门而去。主教练毕恩痛苦不堪,因为他一年投入到球员薪金和转会市场上的钱不过4000万美元,而领先者往往4倍于此。汇聚在运动家队的教练和管理团队大多数都被贴上了“不适合在大球队”的标签,命运安排他们在弱小球队中求生存。用金钱投入买得胜利是职业体育的铁律,而在2002年这一年,毕恩教练带领运动家队依据棒球数据分析结果,合理投资,精妙组合,居然取得了20场连胜。而这一成就完全得益于一位年轻耶鲁大学经济系毕业生的智慧贡献,人物原型布兰德在赛季之初因为一套价值理论,受邀出任毕恩的助手。片子结局处,波士顿红袜队高薪延聘毕恩出任主教练,遭到拒绝。紧接着一个赛季,红袜队夺冠,据说波士顿人得到了毕恩和布兰德的经营之道的精髓。

这个故事中一定蕴含着财经管理运作的规律,可是一旦拍成电影,人们更愿意去分享一种可以映照到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结局,一切皆可改变。其实,体育影片一直都在重复着这个主题。■(文 / 张斌) 弱点点球点球成金成金影视电影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