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共音乐齐飞

作者:陆晶靖

咳嗽共音乐齐飞0

咳嗽的人在两个地方最多:医院和音乐厅。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过去许多现场录音的国外CD里,也能很清楚地听到观众的咳嗽声。有些人根本不在意,但另一些人对此深恶痛绝。可是咳嗽不是拿着手机大声嚷嚷,它稍纵即逝,激起不满后立刻销声匿迹,而且不管在多大的音乐厅里,咳嗽者总是分散在各处,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写过一个叫《音乐会里的咳嗽》的小短篇,主人公的表哥一到音乐会就忍不住咳嗽,音乐声高他就声低,一到柔板乐章,他就大显神威。音乐会现场是人们最敢怒不敢言的地方,面对小孩哭闹声、手机铃声、闪光灯和咳嗽声,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恶狠狠地用眼神诅咒。这位表哥乐于趁机显示自己的音乐修养,当一段急板呼之欲出的时候,他就会掏出桉叶糖(有止咳作用)吃两颗,好像在对指挥表示大度;过一会儿,有人听到他开始清嗓子了,就知道慢乐章快要来啦。

乐队指挥不是最烦咳嗽声的那个人。柏林爱乐的西蒙·拉特尔说,咳嗽有什么大不了?人们都觉得他脾气好,其实是因为他离乐手很近,背对观众席。丹麦有一位叫维克托·伯厄(Victor Borge)的钢琴家写了一首《咳嗽奏鸣曲》,一遇到咳嗽,他就用极弱音来演奏,再向声音传来的地方颔首致意。也有暴脾气的,伟大的布伦德尔有一次就忍无可忍,最后拍案而起说:别咳嗽了!应该是你们听我,不是我听你们!

人们惯于在音乐厅而不是电影院里咳嗽,可能并非偶然。瑞士作曲家克劳斯·胡伯(Klaus Huber)说,对于音乐修养一般的人来说,每2分30秒就会走神一次。这时候嗓子会代替大脑来维护自尊心,用咳嗽把走神的人拉回来。从这个角度看,咳嗽就不仅是一个礼仪问题,还泄露出听众的音乐趣味,略等同于打瞌睡了。所以音乐会上的咳嗽不但在道德上被厌恶,在趣味上也受鄙视,还不如抱孩子和发短信的。1965年,霍罗维茨宣布隐退,在卡耐基演奏厅举办告别独奏会。承办方如临大敌,特别在入场处准备了免费桉叶糖和咳嗽糖浆供人取用,结果演出期间真的很少有人咳嗽,宾主皆欢。1986年,老霍爷应戈尔巴乔夫之邀回到苏联开演奏会,来听的都是顶尖乐迷,除了鼓掌,观众没有任何声音。

不过任何事都要讲国情。如今在中国的音乐会里,这样的场合真的不多见。只要没人在乐章中间鼓掌,别发短信和哄孩子就谢天谢地了。这么一看,咳嗽又真算不了什么——连贝多芬都还哮喘呢。■(文 / 陆晶靖) 咳嗽呼吸道疾病齐飞音乐

上一篇: 不认路
下一篇: 声音(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