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快书与武二哥
作者:孟静( 山东快书名家孙镇业的大弟子赵福海 )
入夜的大明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有湖畔的“明湖居”传来人声、乐声、喧闹声。《老残游记》被选入课本的一段,故事就发生在“明湖居”,老残听的不是快书,而是白妞的山东大鼓。在“明湖居”演出单的10个节目中,只有《武松打虎》一个是山东快书,而明湖居,也是济南唯一每天都有快书表演的场所了。
所有在明湖居演出的演员都隶属济南曲艺团,比起京剧团,他们已经算是收入不错的,年轻演员白天在大明湖公园说一小段,可以拿20元钱。自从去年快书界名家孙镇业猝然去世,他的大弟子赵福海就挑起了大梁,赵福海住在1.5万元/平方米的市中心。对于人均月收入3000元的济南人来说,房价是太高了,听书却又太便宜,多是十块八块一场,最民间的晨光茶社甚至不要钱,演员都是义务演出。即便这样,观众也稀少到只有周六才能开一场演出,还要在网上先团购,如果人数不够就不开门。
本刊记者摸到了位于大观园步行街的晨光茶社,周围路人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地方一无所知。在胡同里一幢黑漆漆小楼的二楼,铁将军把门,门上5个大字:蒙古王火锅,晨光茶社就像地下党的接头暗号,只有懂得门路的人才知道,周六的蒙古王即晨光。想当年,济南号称曲山书海,与北京、天津同为曲艺界的三大码头。晨光也和北京的启明茶社并称为“南晨北启”,见证了民间曲艺的雨打风吹去,直到2006年,在一群不要报酬的演员免费演出的前提下,它才重开了起来。
与晨光相比,济南曲艺团的境遇要好很多,但这种好是建立在企业包场和旅行团的基础上。如果旅行团取消行程,演出也随之取消。明湖居有两层楼,两侧新开了包间,边吃边看,起初演员接受不了这种形式,现在逐渐也习惯了。赵福海坦率地对本刊记者说:节目质量不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后继乏人。新演员来自济南艺校,这批孩子很幸运,有济南户口的都能留下,但其他地方如菏泽艺校的学生就不行,因为要解决本地就业。以前招学生要听嗓子,目测形象,如今交钱就上,导致演员质量上不去。
也不能说这些小孩不用功,本刊记者在后台,看见他们嘴里都在嘟嘟囔囔,背词的,唱曲的……可是天天表演同样的内容,没人要听传统唱段。山东快书里关于武松的书目有二十余段,孙镇业全部能说,随着他的去世,有一些失传了,传到了赵福海的大弟子尹国朋,传统唱段只剩下了三四出。快书依靠口传心授,很多东西都遗失了,幸好孙镇业去世前写完了厚厚一大本《雅韵春秋》,预计明年可以出版。
( 明湖居的山东快书演员准备登台 )
由于团队客人不爱听传统段子,赵福海表演的多是他自己的新编,听起来很像打油诗,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快书讲故事形式。他们长年被交通银行包场,所以他表演的就是:九月金秋清风扬,全城一片好风光,交通银行联谊会,各路精英聚一堂。赵福海自己很得意的创作叫《大实话》,有一些针砭时弊的内容:窝窝头倒比馒头贵,野菜倒比猪肉香;大人小孩齐减肥,减肥药越吃越胖越晃晃;明星代言做广告,张着大嘴净说谎,男明星代言不孕不育,女明星代言治乳房……他带着一丝悔意说:“上次市委巡视组来,我为什么没说‘请大家为我们曲艺多帮忙’呢?”
因为会现编段子,赵福海经常被党政机关和企业拉去演出。有一次邀请方让他把单位书记的话写上,他说:“这是快书,不是政治报告。”还有一次,他去二仙山,临时加了二仙山修路的词,有人告诫他:这是上任交通局长的政绩,千万要删掉。赵福海的词在台下写好,上台只须背下。曾经有一位叫刘同武的老艺人,可以每场现想词,像相声的现挂,但比相声更难的是,快书节奏更快,这门手艺也已失传。
在农村的传统娱乐方式渐渐消失的今天,人工景区给了民间艺人一条生路。我们在水浒影视城遇到了刘炳印,他每天在这里表演6场,有三四个小段可以点。那天游客很少,虽然只有两个人,他表演得依旧很卖力,动作大开大阖,激动处唾沫星子四溅。他就是赵福海的师弟——艺术研究所的李东风所说的那类门里人(祖传艺人),一家子都会说书。刘丙印说,他的儿子、女儿是不会再说书了。
56岁的刘丙印是宋江的老乡,他的伯父会说快书、拉弦子。他从1968年加入了郓城曲艺队,说的第一个小段竟是《打倒刘少奇》。尽管内容都差不多,但郓城和济南口音相距甚远,刘丙印得意地说,他这是原汁原味。除了两块金色的梨花板,他手边还有一个钹和一根小棍,这是唱莲花落用的,他一手打着板,一手击钹,每击一下我都怀疑那片钹夹不住要掉下来,然而总也不掉。
这是他撂地摊的行头,1979~1990年,刘丙印在农村四处表演。有一种职业叫排贯,即经纪人,多为当地有名望的人担当。这种乡村经纪不但没有钱赚,还要搭东西、管饭,为的是乡亲可以欢乐一下。刘丙印和两三个人搭班,最初每人每天有1.5元的收入,80年代生产队解散,他们涨到3人30块钱,最高时100元/场。失去农村这块阵地后,他先是在梁山县水浒大寨工作,现在到了东平,每月拿1500元的固定工资。
山东快书的起源不能说是《水浒传》,而是武松,可能早于《水浒传》的创作。解放前没有山东快书这个名字,而是叫“说武老二的”,或者“说大个子的”,话本里武松被夸张地描述成身高一丈有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担任书词艺员联谊会会长的马立元,一起探讨山东快书的起源时曾提出:刘茂基是临清一个不得志而流落乡间的落魄武举。他是第一个把流传于民间的好汉武松除霸安良、劫富济贫的故事,采用近乎顺口溜的形式,编成合辙押韵的唱词,手持瓦片、秫秸秆击打节奏,斜披衣衫、光一条臂膀,配合以高超的武术架势在庙会、集市上说唱“武老二”。刘茂基是万历年间人,他的武举身份也使山东快书的一支重视动作表现,后继的许多艺人都会武功,包括刚去世的孙镇业。
第二种是赵大桅说。济宁人赵大桅结合了大鼓的唱和快板的说,完成了山东快书由“板诵体”向“吟诵体”的转变。所谓“板诵”,近似戏曲中的数板和顺口溜,接近口语。所谓“吟诵”,就是拖腔拉韵,其声腔有了简单的旋律。艺人起初撂地摊时使用瓦片,后来是铁板,所以台湾人管它叫铁板快书,接着是竹板。刘丙印使用的梨花板就是铁板,它的声音清脆,竹板则响亮。梨花板是从大鼓中套用过来的。
1957年山东曲目工作会议上,老艺人们提供了第三种也是最传奇的说法——道光年间36名落第举子因大雨困于临清4天4夜,他们为发泄胸中不平,将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后由傅汉章演唱,首演地在曲阜的祭孔庙会上。
直到解放前,山东快书的内容只有武松。那些曲目一部分来源于《水浒传》,另一部分则是后人创作,情节离奇到武松甚至和小霸王周通互相斗殴,它们被统称为《武松传》。一共20多章,每一章需要演20多分钟,有些章回必须连着说,全部演完加上撂地摊时的场面话,大概要3天时间。
山东快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表现激烈的武打故事、尖锐的矛盾冲突。好的演员不仅能模仿武松的动作,也能模仿老虎,孙镇业60多岁还能在台上打飞脚。山东快书有女演员,但传统认为女演员不适合的原因有二:一是女人穿旗袍在台上打飞脚不雅,二是山东快书比较诙谐,女人挤眉弄眼弄怪相也难看。曲艺讲究“帅、怪、卖”,女演员因性别局限很难做到后两点。
解放后山东快书最重要的人物是高元钧,他的最大贡献是让快书走出了山东。据李东风回忆,抗美援朝时,高元钧到朝鲜前线慰问,因效果太好,北京军区把他的家属直接接到北京,等他回来时,不得不入伍。他于是办了快书班,培养了几百名学员,部队成了山东快书的大本营,各大军区都有名角,晚会上没有山东快书就等于今天没有小品。
高元钧的另一个贡献是给山东快书起了名字,1949年6月21日,为配合反霸斗争录制唱片《鲁达除霸》,唱片上要注明艺术形式名称。内容是“鲁达”,再叫“武老二”就不合适了,于是正式更名为山东快书。除了武松、鲁达,李逵也是出现在山东快书中的水浒人物,但与武松的分量比起来,他们实在太轻了,而他们的故事中也往往有武松出现。
梁山108将,72名在郓城。百姓喜爱他们有痛恨贪官污吏的时代背景,但奇特的是,山东人并不特别中意本地产的好汉,而是更认同外来的武松(清河隶属河北),从没有山东人把武松当河北人看,自然而然算他是山东大汉。
山东快书是真正草根的艺术形式,“身着长袍,穿一只袖,另一只腰中一掖,光一只膀,拉一武术架势便表演起来”。这便是早期山东快书艺人之演出形象。这注定它无法表演《西厢记》、《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斯文秀气的情节。
傅汉章创立时只有清口,因此得以在孔府门前演出。在撂地摊的过程中出现了荤口,荤口也被称为“外插花”。从这些荤口中又能看出创作者对武松固然美化,也有不那么尊敬的成分,快板里的武松不是《水浒传》那五回的武松,可以说他的性格更完整,人物更丰富,但也有更多的怪力乱神。
《水浒传》中,英雄是不好女色的,女人不是淫妇就是母大虫,对待她们的办法要么窝心脚,要么一刀剜出心脏。书中的武松和其他弟兄一样憎恶女人,行为却是相当检点的。在民间快书《石家庄》中,武松树下骂大王、坐花轿脱光腚擦汗、手淫。《十字坡》中孙二娘背武松,都是附加的外插花,除了情节,山东人惯骂的“奶奶日”也常常出现于快书中。
“武老二”讲的是山东官话,比鲁西、鲁南语速慢,讲究铺垫。看过十几个唱段后会发现,快书的情节极为简单,讲述者不厌其烦地描述场面、动作、细节,尤其是武打动作。以最常见的武松打虎为例:这武松八步赶蟾忙按住,两只手卡住虎脖腔。两膀用上千斤力,“嗯——”把老虎摁到地当央……想到此左膀一吃劲,腾出右手用力量。照着老虎脊梁上,恶狠狠地皮锤夯。打了三下又摁住,抬起脚“呗儿呗儿呗儿”!直踢老虎面门上。拳打脚踢这么一阵,这只虎鼻子眼里淌血浆。和小说里不一样的是,武松不是三拳打死老虎,而是先把老虎在石头上摔晕,再拳打脚踢,这个改动更真实。
优秀的快书艺人在历史细节上也会考据,通常演出先唱《石家庄》,后唱《十字坡》,刘同武就反过来。他认为孙二娘作为梁山耳目开店,不可能离驻有重兵的孟州太近。
山东快书的好光景持续到“文革”,“文革”结束后,在台湾也火过一阵。张天玉在台湾电台每天有一小时专题,他讲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台湾有很多山东老兵,他们听诙谐的山东快书能听哭。中国广播说唱团当年给张学良表演,他喜欢快书胜过相声。■(参考书目:《山东戏曲史》、《雅韵春秋》)
(文 / 孟静) 武松水浒传山东快书武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