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略特书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荒原》 )
托·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他的祖母是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的侄女。他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大学研究伯格森的哲学。1914年又去了牛津大学。他计划在那里待一年,读亚里士多德,写他的博士论文,再回美国当教授。
他喜欢亚里士多德,不喜欢牛津大学。他在写给一位美国诗人的信中说:“我讨厌大学城和大学里的人,他们到处都一样,带着怀孕的妻子、拉拉杂杂的一队孩子、许多书,墙上挂着丑陋的照片。”1915年春,他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了英国家庭教师薇薇安,3个月后他们就结婚了。艾略特那时刚26岁,薇薇安的性格与他完全相反,是一个派对女孩,豪放粗俗、装腔作势。人们都认为艾略特昏了头了,艾略特自己在未出版的回忆录中说:“我想从薇薇安那里得到的是调情或一场风流韵事:我以前太害羞、太稚嫩,未曾跟谁有过那种事。我让自己相信我爱上了她,完全是因为我想使自己留在英国。她让自己相信(以及在庞德的影响下)她把我留在英国就将拯救一位诗人。在她,这场婚姻没有带来一丝快乐。在我,它带来了写出《荒原》的心境。”艾略特和薇薇安结婚后,罗素担任了他们的心理治疗师。他们仨住在一起,艾略特不在时,罗素便陪着薇薇安。很多人认为二人发生了婚外情。罗素刚好希望他的情人奥特林·莫瑞尔这样以为,因为他认为自己受到了莫瑞尔的冷落。在现存的艾略特写给罗素的信中,他没有流露丝毫的怀疑,只有感激。
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路易斯·梅南德在《纽约客》上说:“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只用在相对来说很短的时间、在一个无望的环境中创作的相对来说很少的作品就获得了这一地位。”他在伦敦文学界是一个外来者,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人说他很无趣。“显然他对英国很无知,在他的想象中,英国是一个高度礼貌、传统、端庄、谨小慎微的国家。”世界大战切断了他与家人的联系,他娶了一个身体欠佳、要求过多、情绪不稳定的妻子,自己也被诊断患有意志缺失症。在他写作最高产的时期,从1917到1925年的8年间,他在银行工作。1917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和其他观感》,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成功是一个不可能的、惊人的故事,他从1898到1925年的书信的出版使我们能够看出这个故事是如何逐渐展开的。他的第二任妻子参与了这近2000页书信的收集和编辑。
艾略特在写给哥哥的信中说:“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几乎不可能下定主意。”如果他们的妈妈能够“看到将来而不是以艾略特家的方式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细节,她就会一下子下定主意,今年夏天过来”。艾略特家的方式是强迫自己权衡从睡衣到博士学位等事情的细节,以致无法做出行动。这样的人想干一些大事,但注定要失败。艾略特第一篇成功的诗作源自努力克服这种失败,对它加以戏剧化。《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从语调和言辞上体现了艾略特式的在刚毅和怠惰之间僵持的状态(“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后来,因为多重可能的情感而导致无力行动的状况成了《荒原》的核心。“我既没活着也没有死,我一无所知。”
在《荒原》以及在艾略特的一生中,艾略特式的方式也曾被坚决击退过,“一时间表现出的惊人的勇气,上了年纪的审慎也扭转不了”。艾略特与薇薇安的婚姻便是这种时刻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使自己摆脱母亲的控制,做出一些史无前例、不可挽回的事情。是否留在英国从事文学创作一直没被最终决定,类似的不断被复议、修订、拖延,但跟薇薇安结婚的决定却防止了随后的改变,使这个来自圣·路易斯城的男孩成了《圣林》和《荒原》的作者。这场婚姻是一种折磨,但也使他躲开了更糟的结果:被艾略特式的方式决定一生。1916年他在写给哥哥的信中说:“今年在某些方面是一个人的心智能经受的最可怕的焦虑的噩梦,但至少它不呆滞。”回过头去看,艾略特一生中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在他勇敢的时刻决定的。1933年他突然离开薇薇安,加入英国国教,以及多年后娶了他的秘书瓦莱丽·弗莱彻都是他私下做出决定,之后才告知他的朋友。■
( 托·斯·艾略特 )
(文 / 小贝) 书信薇薇安婚姻艾略特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