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救市?
作者:谢九券商股是此次反弹中最抢眼的板块。作为和股市表现最息息相关的板块,券商股往往是股市最敏感的风向标,牛市来临时,券商股通常是领涨龙头,熊市到来时,券商股的跌幅也相当惊人。如果将2009年8月份上证指数的3478点视为本轮调整的高点,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的跌幅约为25%,大多数券商股的跌幅都在50%左右,甚至更多。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疲软之后,券商股此次突然有所表现,除了超跌反弹的因素之外,还在于近期有诸多刺激券商行业的事件,给券商股提供了一定的交易性机会。首先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即将推出的传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期访问香港地区时表示,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首批额度为200亿元。随后有市场传言称,RQFII最快将在一个月之内面世,在港中资券商及基金公司各获配100亿元额度。在美国主权信用被调级之后,美元的全球地位开始出现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此次推出RQFII,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开始松动,可以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对于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多了一条重要的投资渠道;持有人民币的吸引力更强,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意味着将有大量的增量资金入市。虽然首批200亿元的额度并不是很多,但如果试验效果不错,将来还会逐步增加准入额度,对于中国股市是一项长期重大利好。
其次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草案)》也刺激了券商股上涨。所谓转融通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可以视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普及版。虽然融资融券业务从2010年3月就已经推出,但是证券公司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和证券来源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转融通业务推出之后,将大大拓展券商的资金和证券来源,降低融资融券业务的门槛。除此之外,融券业务的标的券也有可能得到扩展,从现有的上证50和深圳40扩展到上证180和深圳100,也就是从现有的90只标的股票增加到将近300只股票,融券业务将更加普及。对券商股而言,转融通业务和融券标的券的扩展,都意味着业务量乃至利润的增加。
不过,无论是RQFII还是转融通,对于券商股都还只是短期的交易性机会,暂时无法对券商股的业绩带来实质性提升。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证券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大都比较暗淡,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上半年整个券商行业实现营收751亿元,同比增长3%,行业净利润261亿元,同比下滑11%。上市券商股比行业平均水平略好,但也还是难逃利润下滑的大趋势,目前已发布半年报的10家上市券商股实现净利润92亿元,同比下降1%。
从长远来看,券商股的业绩主要还是要仰仗股市的行情推动,如果股市无法大幅反弹,其他因素带给券商股的刺激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中国股市目前陷入了上下两难的困境,如果从估值水平来看,目前的A股市场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不大,但如果从外围市场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新的利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股市的反弹。如果股市不能转入牛市,券商股的行情也无法走得太远。
与券商股相比,银行股对股市的“牛熊”表现没有那么敏感,但从在股市的权重来看,银行股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券商股。如果说券商股的表现要仰仗股市的走势,银行股的表现则可以左右股市的走势。
如果从估值来看,银行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宜过。从市盈率来看,目前A股市场的银行股市盈率低至6倍左右,2005年上证指数998点之时,银行股的市盈率还有15倍,2008年上证指数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也有10倍左右;从市净率来看,目前银行股的市净率也只有1.5倍左右,最低如交通银行的市净率只有1.2倍,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一跌再跌,几乎已经没有底部。
从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来看,银行股上半年的净利润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不仅是利润增速很快,银行股利润的绝对值也高得惊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均超过中国石油,成为A股市场最赚钱的公司,其中工商银行的半年净利润高达1095亿元,是A股市场唯一一家半年净利润超过千亿元的公司。
银行股的业绩和估值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背离,一是因为银行股的市值太大,最大的工商银行市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规模较小的宁波银行市值也在300亿元以上,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市场资金面趋紧,难以推动银行股有所表现,更多的资金还是青睐中小市值的股票。除了资金面的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投资者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有所忌惮,尽管银行股的业绩在账面上都非常靓丽,但是无法完全覆盖潜在的坏账风险,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始终是压在银行股头上的两座大山。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尽管本轮房地产的调控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但房价并没有真正出现松动,房地产公司的业绩并没有明显恶化,房地产的相关贷款还没有对银行形成冲击,在很多投资者看来,银行的现有业绩虽然很好,但无法代表未来。随着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显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还远未结束,只要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终止,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担忧就将长期存在。不过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还将长期面临调控,但调控的目的只是让房价回归理性,并不是让房地产市场崩盘。由于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如果将来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可以预期的是,政府又将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所以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市场带来大规模坏账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加之国内银行股的坏账拨备覆盖率都较高,出现一定程度的坏账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从地方融资平台来看,从2008年“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地方政府累计的债务规模迅速膨胀,2012年起将迎来一波还债高峰期。由于地方政府大多依赖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债务,在近期土地市场遇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将受到考验。按照审计署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将近80%为银行贷款,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还贷风险,银行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今年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但客观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并不大,真正的风险在于局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者负债率过高的地区,有可能会发生坏债风险,个别银行可能会有遭遇地雷的可能,但不会对国内银行业形成全面冲击。今年8月中旬,财政部专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做出表态,表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偿债条件看,除财政收入外,我国地方政府拥有固定资产、土地、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资产增强偿债能力。此外,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给地方经济和政府收入创造了增长空间,有利于改善其偿债条件。”
由于A股市场的银行股持续低迷,股价甚至低于同股同权的H股,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出现了A股比H股折价的现象。这一度成为很多市场人士看多A股银行股的一大理由,认为A股比H股还便宜的现象不会长期持续。事实证明了投资者的预期,但过程却并非人们所想象,银行股的A股和H股之间的折价现象的确在近期慢慢消失,但并不是通过A股市场的银行股上涨,而是由于H股下跌所致。由于近期欧美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和国际市场更接近的香港股市也大幅调整,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股价随之下跌,除了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A股还处于折价,其余银行股相比H股已经有所溢价。A股和H股之间的折价以这种意外的方式消失,也使得看多A股银行股少了一条理由。
无论是券商股还是银行股,在目前相对较低的价格上出现任何反弹都在情理之中,不过如果冀望金融股能够带动大盘就此反转,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笼罩之下,这种希望可能还为时尚早。■(文 / 谢九) 金融股券商股银行股票股市投资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