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懒地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跟村里的长辈们聊聊,听得最多的是他们感叹:现在的地不如先前的地,很多地都像病人一样躺在那里,很难治好,即便你知道病根在哪里,却也无从下手。

长辈们说,先前的地犁出来又松又软,即使只用手刨地,也能挖到胳膊肘以上。有的地甚至黑黝黝的,用手一捏都要冒出油花儿,这种地蚯蚓爱钻、瓢虫爱爬,种出的红薯又红又大又光滑,我小时候曾见过一个超级红薯,两个孩子用肩膀将其抬回家。而现在的地是越种越黄,越种越瘦,越种越硬,板结得一镢头下去简直能冒火星,“干净”得连一条蚯蚓也找不到。遇到干旱天,浇一次水只能管几天,而先前可以管10多天,红薯种到里面,个儿小不说,还满身窟窿,煮熟后吃到嘴里没什么滋味。要想增产必须加大化肥的使用量,可是化肥并不是越用越灵的活宝贝,在很大程度上,化肥也损害了土地,更损害了种田者的勤快,加重了地的病情。

人勤地不懒,这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管用的。据老农长辈们讲,一年到头,他们心里都在惦记着地里的那些事儿,为了种好地,可以少睡觉、晚吃饭、不看戏,而现在一切都要给年轻人外出打工让路,留守在家里的人也常常为了打牌娱乐而耽搁了种地,或者有了打工的收入,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把种地当回事,大家纷纷种起了“懒汉地”。譬如,过去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的是让锄出、拔掉的杂草趁天热快快死掉,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播种时打一遍“封地”的除草剂,庄稼苗长到一尺多高时再打一遍。又譬如,过去是施用土杂肥,可是现在大家都觉得积肥太麻烦,又脏人手,因此日益依赖化肥。化肥的过度使用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土地沙化及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的发生,田地越来越板结、瘦弱,翻出来的土疙瘩,以前用手一捏就碎,而现在要用脚跺才破。庄稼对化肥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在七八年前,1公顷田地用上200公斤就足够了,而现在光底肥就要将近五六百斤,产出还不是很高,农民种田很不划算。过度施肥还会形成“老朽田”,由于植物需要的很多微量营养元素被消耗掉,地力接连下降,很难挽救。

此外,人们还普遍采用旋耕,导致庄稼扎根过浅,容易倒伏,不耐寒、不耐旱,降低产量;浇水抗旱时,很多人图省事,喜欢大水漫灌,以致田地更加瓷实,常年这样搞,土地自然难以松软鲜活;还有对农膜的大量使用,使用后又懒得处理,直接残留在土壤里,由于农膜很难降解,逐渐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再好的地也会质量下降。这些若靠爱地的长辈来解决,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全社会都该关注和思考。(文 / 一读者) 地病种植业三农农业人懒

上一篇: 好东西(647)
下一篇: 开学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