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力尽失
作者:邢海洋( 1970年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和投资率 )
过去的一周,IT业发生了两宗标志性事件:其一,谷歌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业务;其二,百年老店惠普决定脱离电脑硬件业务。一增一减中,你可以从中解读出个人电脑的没落,也可以解读出移动通信业又一个苹果式巨无霸诞生。但IT业的巨变能否给这个步履蹒跚的经济面貌带来新活力?答案却是存疑的。因为不仅PC已经潜力尽失,即使移动设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有限。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至今仍被有些人称作“方兴未艾”,但至少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互联网的家庭普及率超过了80%,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超过1/3。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最新调查的网民规模4.85亿人口,接近1/3,拥有一台电脑已经不再是普通家庭的梦想。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惠普做出了电脑已是微利行业的判断,而决定与IBM看齐,服务高端客户。信息技术从计算机发轫,帮助人类拓展大脑的智力,把人类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通信技术的进步,则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使人之间的合作方便迅捷。这个意义上,信息技术革命是与解放了人类体力的工业革命同等重要的第二次生产力飞跃,持续半个世纪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扩散帮助世界各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金融“海啸”后,美国劳动生产率曾有过连续5个季度大幅度上升,复苏最快的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劳动生产率飙升8%以上。不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却和技术进步无关。在经济萧条期,企业辞退了员工,经济恢复时,由于对未来状况仍存忧虑,企业暂不会增加人手,而只是通过加强劳动强度来增加产出。人手少,产出多,经济复苏初期便出现了生产率大幅上升状况。此时整个就业市场依旧面临压力,劳动力成本并不会很快增加,所以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出现大幅上升。标普4月时就曾估计,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未来12个月盈利将升至每股91美元的纪录新高,超越2007年第三季度创下的90美元高位,并从2009年3月的每股7美元低位狂飙近12倍,创下自1900年以来的盈利恢复最高速度。
业绩的高涨使企业手握大笔现金,美联储的创纪录低水平利率为企业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或扩张自身业务提高盈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彭博社数据显示,6月份,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升至24%,而巴克莱的数据表明其公司债券收益率则跌至3.61%,二者的差距之大为13年来所仅见。
但问题是,靠增加劳动强度,而非技术进步而获得的生产潜力非常有限。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劳动生产率的盛宴已经结束,今年第二季度非农生产率的环比年化增长率为-0.3%。一旦劳动生产率不再提高,而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滑,企业盈利将失去快速增长的能力。而投资者与市场的互动,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链式反应,或许正从这个关键点开始:在宏观经济数据不断恶化的时候,企业盈利的强劲增长一直是股市投资者的信心来源,可一旦企业盈利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股票市场将失去最为重要的支撑。
IT业大并购的同一周,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美国上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重上40万人大关。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披露的当地制造业指数:8月份商业景气指数骤降至-30.7,不仅创下该数据自2009年3月以来的又一新低,也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该指数最惨痛的跌幅。从这个数字大致可推出,认为状况恶化的高管比例是65%,认为制造业增长者只有约35%,这种水平通常只会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出现。参与制定该指数的不少企业界人士表示,美国今年7月底到8月初的商业情况在恶化,订单、发货量、积压订单以及就业指数均出现萎缩。制造业的紧张局势不仅反映了标普下调美国债评级之后制造业的动荡,实际上新订单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表现低迷,早在国会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之前,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辖区制造商就已经面临需求低迷的挑战了。当然,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的辖区绝非特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也宣称纽约州制造业活动指数意外下滑。
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也在拷贝美国公司的经历。在欧元区,身为火车头的德国二季度突然熄火;英国则连续三个季度经济活动平淡;日本更是已经出现了二次探底。以发达经济体的整体情形,即使没有美债评级下调后的市场动荡,二次衰退似乎也难于避免了。■(文 / 邢海洋) 尽失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