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公出国,玄机几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三公消费”问题,大家多关注公开情况及公开程度,至于“三公经费”如何使用,具体细节则讨论不多。我把自己最近一次“因公出国”的情况和大家做个交流,看看其中到底有怎样的玄机。
我们是南方某机关,近年随着各项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日益增多,出国多是以考察或培训学习的名义。根据中央和地方要求,“出访”不能多于10天,“短期培训”不能超过20天。今年7月,我们以学习国外本行业管理经验的名义前往西欧某国,行程20天。全程由该国当地的中国人接待,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公务活动”都由他们安排,职能相当于国内的旅行社。他们也有固定的客源,或是金融系统、政法系统、税务系统等按照系统划分,或是以省域划分,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三三制”原则:游览占1/3,购物占1/3,公务占1/3。
所谓公务就是到几个相关部门参观并与他们座谈交流,还安排了三天学习,由国外同行介绍他们的情况。课堂上由于天气炎热,没有空调,再加上内容枯燥,昏昏欲睡还要维护“国家形象”,令人苦不堪言。主要城市和景点都留下了我们“学习考察”的身影,但对多数团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是购物:上千欧元的包、表一买就是几块,眼睛都不眨一下,每月几千元人民币的收入,也不知他们钱从何来。此次“公费出国”每人经费约5万元人民币,来回机票大约1万元,住宿20天差不多也1万元,早餐在酒店吃,中午和晚餐主要是吃中餐,费用也1万元左右,其余交通、游览、公务支出每人差不多2万元。如果没有购物计划,20天可以不花自己一分钱,每天还有5美元的补助。
我深感“公费出国”一是花费巨大,有些几个月的培训团,每人就要花20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全省仅我们本系统出国支出粗略估算要以千万元计。二是实际作用不大,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真要想学习,完全可以用其他“物美价廉”的方式代替。哪怕就算是公费旅游,“开阔一下视野”的目的在多数团员那里也体现不出来,除了购物,甚至过后连去了什么地方都满脸茫然。不知其他系统、其他单位的情况如何?
既然出国如此“不值”,那怎么还会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呢?据我观察,有两方面因素:对多数单位来说,公费出国是一种平衡手段;对单位员工来说,公费出国是一种变相的福利。如同职级晋升、评优立功一样,出国也是单位的一项分配资源和安抚手段。最近我们部门一人提了职务,为了安抚相同资历的另外一人即安排他出一趟国。就我们机关来说,除了领导干部,一般是论资排辈,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能有一次出国的机会。但对基层单位来讲,一般干部基本没有机会,主要是单位领导和部分中层。领导干部退休前一两年一般也安排一次,但欧洲、美国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现在多是到非洲、太平洋岛国。对他们来说,不是出国机会太少,而是恨地球太小!(文 / 龚无怨) 几何出国玄机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