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拆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舅舅最近很沮丧:他地处县城郊区的家面临拆迁,政府土地收储中心想收了再拍卖,建商品房小区。当然,拆迁公告上说的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和“公益”沾上边——这种把戏现在已经是见多不怪了。
前年,舅舅的田地和山林已经被征收,按就低的标准补了些钱,舅舅很失落,用他的话说好像没了根,怎么也不踏实。舅舅头脑灵活,搞多种经营,孩子又在医院工作,并不需要靠农业收入,但他最喜欢做的,仍然是在田里或林子里转。因此,每年我们都有好多果子吃,都是刚下树没打农药,当然也不涂防腐液的。
因为上访的人越来越多,这次拆迁据说补偿提高了,也可以用面积换面积:除了院落、厕所、猪圈,按一比一换,美其名曰“以新换旧,造福于民”。但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换,明摆着的,有小院住,谁愿意去住脚不挨地、头不顶天的楼房呢?再说了,土地差价为什么要被政府和开发商夺走?可村民去起诉,县法院死活不给立案。舅舅对现在的宅基地有感情,曾住过几代人,房子10年前刚翻建,单门独院,前有院子后有橘林,旁边有小菜园,步行5分钟就能到江边柳林和石滩散步。不少人还有空房出租,再做做工,收入稳定,生活安逸,简直就是城郊的别墅,没人想去住楼间距窄、绿化不达标的小高层。改革不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吗?可他们已经在幸福中,不想改变。
政府会想办法,谁家有人是吃财政饭的,他们就通过其单位领导找去谈话,软硬兼施,让其说服家人“服从大局”,如果一段时间还没解决,就令其回家,等协议签了再来上班。舅舅的孩子恰好在公立医院上班,成了被工作的对象,反复被院领导叫去谈话,舅舅很揪心。还好,近期房地产调控,地并不好卖,收储中心也不算积极,双方目前暂时处于胶着状态,却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有人说,中国农民有三大奉献:一是农产品;二是农民工;第三,也就是现在,是农用地。而其中的差价,也是越来越高。我怀着份私心,盼望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能加大和持久,希望《宪法》中“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神圣规定,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实现,如此舅舅家才不会被拆迁。
(文 / 聂武钢) 公益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