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究竟什么意思
作者:池莉有一句脑筋急转弯,问 :夫妻之间做的最多事情是什么?正确答案 :说话。
是的,是说话,不是做爱。
细细想来,说话还不完全等于对话,也还不完全等于交流。对话与交流,有更多针对性,一般都有目的,多是为着解决问题,统一思想,消除分歧。而说话,就是说话,具有白开水那样的平淡品质却是生命的必不可少。说话是一种对真相毫无心机的陈述。这陈述也许随意,也许偏颇,也许无知,也许丑陋,也许不堪乃至恶毒,那都没有关系。实质上,比说话本身更重要的是 :导致大家能够说话的氛围。一方能够说,一方能够听,就这样,逐渐地,说者与听者之间,已经悄然构建和谐、平等、自由、接纳、宽厚、理解与尊重。至于说话内容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可以慢慢再去探讨。能够说话,于夫妻之间,白头偕老就更自然更容易 ;于国家,是民主法制好社会的基本成因。因此,能够说话,是多么可宝贵。
咱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程度之高任世界哪个民族都不敢小觑。然而,咱们如若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检视自己发展中的不足,最可怕的缺陷之一,大约就是我们不能够好好说话。封建体制的周朝是君臣父子,人们不可能有很好的说话 ;接下来秦朝开始的帝王专制一个恍惚就是千百年,人们更不可能有很好的说话 :焚书坑儒都还嫌不够呢。1957 年我们尚在狠打文化人的“右派”。1966 年也还在大革文化的命。不过,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潮之中,中国到底也在进步。说话究竟什么意思而现今,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32 年了,好不容易,试试探探,人们开始说话。说话有效提升了我们民族精神,30 多年光阴过去,中国人形象已经大大改观,我们开始以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重大事务之中。现在互联网已经被用于阳光政务,政府与网民的在线对话,也成为常态。尽管网络言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个人言说极易以偏概全,但是,毕竟人们说话了。其实谁都有话要说 :官与民,政府与民间,都一样,都需要,谁不需要和谐、平等、自由、接纳、宽厚、理解与尊重呢?尤其当代,社会空前复杂和焦虑,说话好比一味平正温和的药,是激烈矛盾严重冲突有效的缓释胶囊。开始正视说话和重视说话的意义,应该是我们最大的进步,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心理逐步成熟和内心日益茁壮的表现。而民间常识,一直都在积极肯定和提倡说话 :“有话就说,有屁就放”,“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对于说话,最需要自省和自觉的,大约是我辈了。传媒发达的当代社会,所有资讯载体,无不以文字为说话工具。我辈以文字为专业技能,自然更容易掌握话语权。如何理解、使用和珍惜这份宝贵的权利,恐怕特别需要慎思,更特别需要自我警惕。只因我辈的文化血缘里,天生就有宰相文化士大夫文化糟粕的部分,比如骄矜霸道、傲慢耿介、哗众取宠、媚上奴下、欺软怕硬。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软件,主动进行不断的更新,以保证自己可以站在人类先进文化的高度发出声音。不然,我们实在很容易犯毛病,要么“道不同不相为谋”,要么“话不投机半句多”,竟或“拍案而起拂袖而去”。说到这里,想起去年底,某教授以一篇微博名声大振。他写的是应邀去万载县讲课,县里请客吃饭,席间说话,县委书记讲了“没有我们拆,哪有你们吃”,某教授转身就微博了自己的激烈态度 :“我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因此博得网民一片喝彩。单就这微博而言,网民喝彩很自然。房子家园,是我老百姓命根子,大举拆迁征地,又不少地方政府简单粗暴,暴烈事件频出,引起众怒,人心背向,已在那里明摆着,我们感情上的投票很是容易。问题在另一面,在教授与县委书记之间,当时的实际状况应该是宾主相见欢 :县里请教授去讲课,想必是尊重文化尊重教授的;教授应邀而去,还同席把盏,想必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也懂得尊重下面。因此上,二人对于彼此的身份地位此番交流的意图,都有常识性的理解与默契,宴席吃饭说话,就会比较亲切随意了,也就难免说一些只宜于在饭桌说的大实话。大实话一般都不宜公开言说,这是中国国情,所以这县委书记万料不到自己一句大实话,教授竟会“怒形”于微博。文字顿时发挥它神奇的功能,短短百余字,足够彰显,也足够鞭挞。实际状况已被完全遮蔽,县委书记除了挨全国网民的骂,哪里还有再行说话分辩的权利。事实上,如果教授有心教育县委书记,你坐稳了,听完了,再循循善诱,岂不是效果更好?当代社会的为民请命,最有效的做法,肯定是对话与沟通。不屑与决绝,只能增加对抗、误解和仇视。另外要说说的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情世故,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东道主毕竟是恭敬听课还请你好吃好喝,你巴掌一扬就朝人脸打,总不够厚道吧?有理不在声高,满世界嚷嚷为的什么?有话好好说,一切才会更美好。 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