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母的“默认语境”
作者:宋晓军( 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
上周三,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驶离了码头。随之而来的是,高密度中外媒体的采访。除了很多国内媒体采访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外,国外媒体的采访最值得回味。与英国的《经济学人》和美国的《时代》周刊及《航空周刊》有关中国航母试航的报道一样,他们的语境中都暗含着一个疑问:中国发展航母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每当遇到这种疑问时,我马上就会想到今年2月14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我的专栏里谈到的一个问题:中国是否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
在很多普通公众眼中,“航母”也许只是个长期的兴奋点,而对于熟悉金融史和军事史的人来说,中国开始发展航母的逻辑上下一步,都会想到一个与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和现今的海上霸主美国一定会想到的问题:中国是否真的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特别是在当下美国无法找到摆脱“印钱发债陷阱”的良方之时。
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所谓“海军本位制”就是借助自身强大的海军实力维持利用本币白赚别国钱的地位。毋庸置疑,无论是当年的大英帝国还是今天的美国,都玩过和正在玩这个游戏。要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对航母的热情可以追溯到1840年后鸦片战争。那次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人终于知道了大海不是护城河,要巩固海防,不能靠临时铸大炮、夯炮台、招募水勇,清末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建立近代化陆、海军,这算是中国在对“海权”的认识上走出的第一步。但此后50年的“甲午”惨败,又让中国知道了沿用陆军“最好的防御是进攻”的思想,用买来的大清舰队在1.8万多公里海岸线外的沿海“挖沟筑垒”是没用的。而上世纪80年代和当下遭遇的南海危机及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无疑强化了普通中国民众对“海权”认识的升华。而这,恰恰是中国普通民众对第一艘航母热情追捧的深层意识根源。相比之下,西方人对“海权”认识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前文学青年、后来成为女王驾前红人兼情人的沃尔特·雷利爵士。沃尔特·雷利爵士为了获得女王的投资,忽悠出的那段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200年后,美国的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又系统地将这段名言演绎成了著名的《海权论》。
如果进一步诠释西方人对“海权”的认识过程会发现,马汉不仅将雷利爵士那段话作为海权哲学路线图升华为物理上的路线图,而且作为一个有头有脸的海军学院院长,有些事儿他无疑是想明白了但没有明说。他真正想说的是:日不落帝国已死,美国要是不急着去接收大英帝国的遗产,还会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沿着这个思路再看,一个简化版的结论就是:除了实行了27年的“金本位”收割了老帝国的若干资产外,美国大部分时间所实行的,正是大英帝国“海军本位制”的遗产。从这个视角再看,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债主,在美国国债信用被降级的时候释放第一艘航母的试航信息,是否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呢?如果参照历史来找答案,最接近的显然是英国与德国的关系。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船体是原自苏联30年打造航母经验的“结晶”,但相对于美国,似乎更像“一战”前德国开建的“无畏舰”,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机制,更像是“二战”前德国与拉美国家贸易创建的“记账式马克”。但是,今天中国发展航母的迹象更低调、更淡定,同时与东盟人民币自由兑换机制的建立也显得更加水到渠成。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国相对于美国,并不是当年的德国相对于英国的翻版。
那么到底中国是不是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呢?答案只有在中国国防部有关第一艘航母的两次发言和美国官方的回应中去寻找。比如“航母平台”、“科学研究与训练”、“多方面的考虑”和“并不反常”(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8月12日语),如果你仔细考察这些微妙的用词就会发现,这是中、美官方一直以来有关中国航母现身后的一种“默认语境”。而对于人民币是否与美元脱钩,中国学者在媒体上也有一个发明:降低两种货币之间的“黏稠度”。当我试着把这些说给一个经常看电视节目的出租车司机听时,这个司机想了想说:听着怎么像今年立秋后北京的天儿一样,显得那么不利索啊。■(文 / 宋晓军) 航母海军武器装备中国军情中国海军航母舰队语境英国航母中国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