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子的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公元前299年,孟尝君有点背。本来“秦昭王闻其贤”被请去做了相国,可是手下人聒噪说其是外人,怕凡事“先齐而后秦”。秦王耳根软,于是不但革掉了孟尝君的职务,而且还打算革他的命。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故事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其中的曲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经过那名宠姬在昭王耳旁一番枕边春风的劲吹,孟尝君才得以脱逃。而42年后的信陵君,也是在一名女子的帮助下,却完成了一起“王霸”大业熠耀千秋。相较于后者,命运的确是对孟尝君开了一次让之很受伤的玩笑。出逃事件衍生出的“鸡鸣狗盗”,这对于一名纵横大家来说不能不说是块醒目疤痕,还总也抚不平。
孟尝君“窃裘”是为了自身不做无谓的牺牲,而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则完全是站在国家安危的高度置生死于度外。楚赵唇齿相依,鉴于当时的大环境,信陵君才会用魏国的手来抚慰赵国的疼。“窃符”故事里的那位女主角,魏王的宠妾如姬为报杀父之仇托关系找门路却三年而不得,后来“如姬为公子泣”才了此心愿。魏无忌消了如姬的仇,如姬受人之恩“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只是一直没这个机会。可见好事得常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姬偷得兵符,魏公子完成旷世壮举,俩人的故事却在太史公笔下戛然而止,让人多少有些唏嘘,有如心痒难搔。
如果魏无忌救赵之后领那十万大军挥师倒戈,魏国易主历史改写。果真如此,只怕就赢不得李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那一番美誉。作为一名军事家,信陵君却不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历来帝王家多是东风西风两股势力,总有一股不是踞了上风就是落了下风。其实在救赵之前太史公就先抑后扬地讲了个精彩故事。说魏王与信陵君下棋,忽传警报疑是赵国犯境,“王恐,心不在博”,唯信陵君“复博如故”,解释说只是赵王打猎。把自己的情报网络完全暴露在赵王眼皮下,结果导致“是后王畏其贤能,不敢任之以国政”。魏王对信陵君唆妾窃符假传君令击杀魏将一系列动作十分恼怒。“公子亦自知也。”于是遣兵回魏,自己却久居赵国。后来秦攻魏国,魏无忌“屈驾归救魏”。在魏无忌眼里君不同于国,魏王想跟无忌过不去,无忌却一直想跟国家过下去。
历史上那些名利场的博弈游戏,玩家赢则赢个彻底,输就输得满盘。信陵君因为一女援手赢得满堂喝彩,而春申君故事中的女主角却害得他满门被杀。倘若当初听信门下客卿之劝,即便不是先下手为强,哪怕逃往国外避祸也好。那会儿不需要通关护照,也没人征办暂住证催缴高额费用。身为一代名臣,“博学广闻极具辩才”,一纸陈情寥寥千言就化解了秦欲灭楚的危机,竟然被李园兄妹利用成了“窃国者侯”的跳板,也难怪太史公对此事件给予春申君的只有“旄矣”两个字的总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一声叹息。棘门墙外的乱草丛中,一缕幽魂的春申君,二十余年的相国生涯位高权重自以为是,其实在命运的刀斧手下什么也不是。■
(文 / 公子的背后) 历史史记背后三国魏无忌战国四公子西汉公子魏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