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生于70年代0

搭上生于50年代的末班车,我的理念总体趋向于生于60年代,但有时为摆老资格,我尽量把自己往生于50年代上靠,因为生于50年代的有王朔和顾城,还有莎朗·斯通和米高·吉逊。

但是,我的文化所指则完全属于生于70年代的范畴,不仅是因为我的两次婚姻都在生于70年代的女人那里落了听,更因为我的文化家园直接在生于70年代的人那里普获知音。

生于70年代,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的一代,他们不像生于60年代那样顽固,也不像生于80年代那样浮躁,他们中间的优秀者已进入稳定思索阶段,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已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而更多的平凡者正逐步进入正常的生活框架,他们在有戏与没谱之间把戏做足,而把“没谱青年”的帽子甩给了生于80年代,80年代很快将这顶帽子甩给了90年代。

在与生于60年代的芸芸众生中找不着的共同语言,立马在生于70年代中得到回应。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已开始投身生于70年代的洪流当中,于某一个时辰,在北京东四或西单平民化的小餐馆,我可以跟一个生于70年代的女孩把人生聊个底儿掉。

生于70年代,是一个多么秀美的概念,有着炫如夏花的灿烂。20年前社会的转型给了他们一种激荡人生的动力,20年之后,他们在社会的稳步发展中尽情收获。伴随着白领小资的晨曲,他们步入新的一天,而生于60年代的人正在疲倦中酣睡,生于80年代的朝阳青年还没有北的概念。

我身边那些驾驶着宝来或Polo的成熟女性,佩带着生于70年代的标签,正缓步驶向东三环拥挤的车流中,她们身上纪梵希或巴黎世家的香水气息,正弥漫于整个CBD地区。

转瞬之间,生于70年代已直奔四张,想起2002年的夏日,在北京三里屯南街的生于70年代的酒吧,那时跟我混的最年轻的“70后”才22岁。岁月像一把刀,顶着你的后脊梁,让你年华老去的同时,留给你一道沧桑的划痕……■(文 / 大仙) 年代70生于

下一篇: 公子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