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门槛与联合利华的中国样本

作者:黄燕

可持续的门槛与联合利华的中国样本0从三聚氰胺、地沟油到回炉火腿肠,问题频发的中国食品行业似乎不断透支信任,怎样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联合利华和中粮集团正试图从源头出发重建信心,其中第一步就是100%可追溯的原料。联合利华每年从中粮屯河位于新疆的生产基地采购近2万吨番茄酱,令人惊讶的是每一桶都实现了原料100%可追溯。“从番茄种子到育苗,每一次施肥、打药直到收购、加工,我们都有全程记录,一旦哪一桶酱发现问题,我们能很快根据批号追溯到具体某块地的番茄,只要查看记录能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中粮屯河总经理覃业龙告诉本刊记者,“可追溯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一旦发现问题,制造商无需销毁整个批次的产品,而且很容易发现问题的根源。”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对本刊解释说:“另一方面,全程可控的生产模式也确保了原料安全,2010年采购的1.8万吨番茄中只有两个番茄被检测出了农药残留,而且都符合欧盟标准。”

对食品加工业来说,可追溯系统将让原料来源对消费者完全透明化,而农药残留仍然是消费者面对农产品关注的首要问题。2004年中粮屯河出产番茄的农药检出率有50%,与联合利华合作可持续项目至今取得的最明显变化就是农药残留大幅降低到3%。“实际上,即使是食品安全标准最高的欧盟也是允许农药残留的,但是从使用品种到残留比例都有严格限定,通常是以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联合利华中国供应商开发农艺师胡锡明介绍说,这也是可追溯系统的作用之一,严格记录每一次农药使用的时间、品种和数量以确保更少的残留。在中粮屯河出产的林果产品包装上醒目的标明了原料100%可追溯,这也是母公司中粮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方向,中粮旗下悦活品牌主打限定产地、无污染、无添加概念,正迎合了消费市场的绿色风潮。“可持续首先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曾锡文对本刊说。

何谓可持续?在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看来,可持续应当同时满足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和社区友好三个标准。“许多人误以为可持续农业很昂贵,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的目标是用更少的成本实现更好的产出,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010年联合利华与中粮屯河合作推广测土施肥项目,检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各种养分的含量值后通过配比施肥达到更好的效果。“结果表明局部地区氮肥的使用量减少了30%,而产量基本持平,有些地区还略有增加。”胡锡明告诉本刊,“化肥用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近年来中国湖泊河流水体污染严重、藻类爆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滥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测土施肥能改变这种状况。”胡锡明甚至将这套系统编制成了软件向小农户推广,按照他的说法,不只是大面积耕作的农场,只要有土壤的检测数据,任何人都可以实施测土施肥,如果变换作物品种参数,这个系统同样可以在其他地区推广。

从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在食品行业推进可追溯系统开始,可追溯已经成为中国食品行业新的投资热点,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通过外包装上的条形码让消费者实现对原材料产地的查询,甚至做到了从播种到加工各个环节的数据查询,但从市场表现看,这类产品仍然瞄准高端市场,总体销量很少。“可持续产品不能做成奢侈品,那样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如何在更广大的地区推进可持续战略将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新的挑战。”曾锡文评论说。在他看来,中国消费者对可持续概念的理解正在深化,从单一的食品安全发展到环境友好和社区友好,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还要看它背后产生的影响力,“以前大家觉得中国消费者只对价格敏感,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人确实在关注制造商是否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包括联合利华在内,宝洁、卡夫、雀巢等快速消费品公司近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可持续战略,除了消费潮流,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2011年植物油、糖、小麦、玉米多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而油价居高不下又导致了石化产品涨价。尽管如此,联合利华仍然实现了盈利增长。8月刚发布的财报显示,联合利华2011年上半年仍然实现了半年净利润为22.4亿欧元,同比增长10%,上半年营收为221亿欧元,同比增长4.1%。“全球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由此看来实施可持续战略甚至带有一定紧迫性。”曾锡文对本刊说。如何理解可持续战略对食品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专访了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和中粮屯河总经理覃业龙。

三联生活周刊:与公众熟悉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相比,联合利华提出的可持续农业在概念和实施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曾锡文:作为全球消费者数以亿计的大众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要做的可持续不仅是高标准,而且必须大批量而经济,它绝不是奢侈品。目前很多有机农业相对更小众化,但我们想做的是能够满足中国广大消费群体的产品。可持续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食品安全,它还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取得社会效益。在这一点上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和中粮提出的全产业链概念是相通的,也就是从源头确保原料的可持续。比如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红茶采购商和雨林联盟合作采购通过其认证的可持续茶叶,在中国黄山也有我们的可持续茶园。2010年联合利华承诺,到2020年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一半,采购的农产品原料实现100%可持续。

三联生活周刊: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中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食品企业和原料供应商,中粮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覃业龙:中粮认为食品安全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达标,无论欧盟还是日本标准都允许农药残留,但它是以百万分之一为计量单位。第二个层次是联合利华等高端客户要求的无残留,第三个层次是在无残留的基础上实现100%可追溯,让消费者知道原料的生长周期,何时施肥、打药,何时采收加工。我们的可追溯项目从2006年开始实施,目前初见成效,但还有很大推广空间。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可持续农产品的价格比以往是有所提高,国内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这些都会刺激企业加大对可持续项目的投入。

三联生活周刊:许多人认为可持续产品主打高端市场,目标消费群非常有限因此很难推广,如何才能降低可持续产品的门槛?

曾锡文:这是一个误解,可持续产品的成本其实不一定更高,可能反而更低。当然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有增加,比如节水农业要铺设滴灌或漫灌设备,或是我们正在实施的卫星定位农田等等,但分摊到后期使用成本并不高,还有像测土施肥这样的措施实际上是降低了投入成本。其实对企业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间接成本,像联合利华采购可持续棕榈油的原材料价格要高出5%左右,而且很难直接转嫁到产品上。但我们宁可投入这笔钱也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关系到品牌的可持续性,要知道一旦品牌破产你的成本将高于一切。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不少出自原材料,作为上游企业,中粮认为控制食品安全的难点在哪里?

覃业龙:其实技术上并不存在难点,关键在于管理,把高度分散的小农户模式集中起来,才能做到风险可控。中粮屯河目前60万亩番茄地中有20万亩是自种,这部分产量主要供应高端客户,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农业一定会像国外一样走向产业化和精细化,因为目前的分散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要求,消费者需要更安全、更优质的产品。同时各项种子、化肥各项生产成本的提高,特别是人力成本的价格上涨都在催生新的产业模式转型,中粮屯河已经广泛采用收割机采收番茄,效率提高的同时大量节约成本,这对小农户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不断上涨,食用油、糖、玉米等食品原料以及石油延伸品的涨价让快速消费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联合利华如何化解这部分压力?

曾锡文:首先我们要看到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有周期的,特别是农产品受到产量因素影响很大。但从长期来看,食品价格一定是走高的,因为全球人口膨胀随之而来的资源匮乏,特别是水资源,目前在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缺水危机。对企业来说,应对的方法不外乎提升运营效率和节约成本,同时我想,实施可持续战略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比如我们洗发水包装的一次改型就节约了几千吨塑料,也就是上百万欧元的成本。同时可持续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现在消费者对这类商品越来越敏感,我相信可持续战略会帮助我们持续赢得消费者。■ 联合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