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条军规》之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约塞连长眠于此》 )
《只有一条军规》至少前100页的主要材料来源是约瑟夫·海勒自己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今与昔》以及1979年《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一篇海勒人物侧写。多特里把这两部分内容跟他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了一起。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科尼岛一个穷人家庭,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后就读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毕业后他不知该干什么。试着写小说,被吓退了。接着试着教书,又觉得无聊。到50年代中期,30多岁的他进入广告行业,给《时代》周刊的老板亨利·卢斯写文案(他的第二部小说《出事了》是美剧《广告狂人》的灵感之一)。在广告公司,他学会了喝马提尼。他不断升职,老板仰赖他,同事对他毕恭毕敬。他跟妻子经常早早离开派对,回家去写小说。小说畅销使他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住上了宽敞的公寓,还有专门的写作工作室(以及藏娇之所)。“他写书的过程是地质学式的,几年间累积起一摞摞笔记。当他不忙于写作时,他躺在椅子上读书、放古典音乐唱片,欣赏海景,举办高端的读书派对。”
1961年《第22条军规》出版后非常畅销。海勒发现他的处女作已经成了他事业的顶点。美国文学评论家瓦尔特·肯这样定位《第22条军规》在美国文学史中的位置:“1961年夏,海明威自杀时,小说家仍是文化界的将军,一群大摇大摆的英勇军官:盛气凌人、易怒、好斗。他们的主题是有组织的暴力,他们自己亲历的现代战争,他们好像赞同海明威和斯蒂芬·克莱恩的观点,认为不管战争的方式和手段多么卑鄙,最终它对人都有净化作用。它抹去阶级和出身的偶然性,除去幻想,赶走愚蠢,向所有人提供同样的恐惧、痛苦和迷失的洗礼。接着,那一年秋天,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出版,突然降低了战争作为存在主义考验的特殊地位,开始使四星男作家变得不再重要。该书认为,战争类似于商业或政治,把它描绘成一个使人疏离他们自己兴趣和本能的体系,协议取代了原则,理性变成了胡言乱语。”一位书评人说,海勒最大的错误是最先写出了他最好的小说。或如马丁·艾米斯在一篇关于纳博科夫的文章中所说:“作家会死两次:一次是他肉身的死亡,一次是他的才华的死亡。”海勒的才华的寿命就像焰火的璀璨一样短暂。
1981年海勒跟妻子离婚,一年后他患上了吉兰—巴雷综合征。他在1986年出版的回忆录《并非玩笑》中说,《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给乔治·曼德尔打电话说,他听说约瑟夫瘫痪了。曼德尔说,不是瘫痪,是患了吉兰—巴雷综合征。马里奥说:“天哪,太可怕了。”曼德尔问:“马里奥,你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他回答说:“不了解,从没听说过。但要是他们用两个人的名字命名一种病,那一定是很可怕的病!”海勒后来康复了,但失去了以前的活力。他娶了一位护士。这位护士对约瑟夫的文学成就了解不多,只知道他长得像诺曼·梅勒。不久,海勒开始嫉妒梅勒的“有四个妻子并刺过其中一个”的勇气。
多特里在书中分析了索引卡片、广告公司的工作、编辑加工如何帮助约瑟夫·海勒完善他的处女作。埃里卡则回忆说,《第22条军规》的出版对他们家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件,此前的岁月都被她称为“公元前”。但在她心目中,她父亲是一个尖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海勒在《出事了》一书中描写了一位中年白领对婚姻和孩子的失望。她引用了1975年的《哈泼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予以反击,那篇文章题为《它当然是这样》。她被诊断患上乳腺癌时,她的父母为如何去医院看她又不会碰上对方而吵了一架。手术后他去看望她,对她说:“养好身体,这样我就不用再来探望你了。”埃里卡曾经问她父亲,怎么能在《出事了》中那样写她,他曾反问道:“是什么让你以为你有趣到值得一写?”■
( 约瑟夫·海勒 )
(文 / 小贝) 文学小说之外军规22约瑟夫·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