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阿富汗男篮

作者:张斌

美制阿富汗男篮0( 阿富汗男篮 )

对于美国人来讲,从阿富汗传来的消息,总让人提心吊胆,大多是与战争、恐怖、死亡密切关联。随着撤军大限临近,更加惊心动魄。“美制”,这个字眼也许会让不少阿富汗人感到不适。可是,无比残酷,如今的阿富汗还无法放置一块安静的篮球场,代表这个国家出战的篮球队还必须由海外赤子来打造。

阿富汗男篮,无论何地制造,似乎在普通篮球战报上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你再仔细回想,好像也没有看到过这支球队的比赛,哪怕去年在广州亚运会中这支球队曾经几经磨难参赛。作为一个中国球迷还有机会看到他们吗?答案尚不确定,其实下个月的武汉亚锦赛便是绝佳时机。可是,这不是没有前提的,阿富汗队需要近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中亚区预选赛中以第一名的身份出线,他们就可以昂首出现在武汉。此事不易,不仅要面对强劲对手,这支日常偏安在美国的球队要筹集到7.5万美元的参赛经费,同时还要完成繁琐的签证手续。没有任何机构哪怕是阿富汗奥委会可以承担费用,签证遥遥无期,为此已经集结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其他球队会善意地延迟开赛,让这支球队可以代表特殊状况下的国度参赛。阿富汗在美国的外交机构前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就是如何将这样一支特殊的球队从美国送到陌生的中亚城市,此中甘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实事求是地讲,阿富汗男篮并非鱼腩部队,去年还曾夺得过南亚运动会金牌,这可是这个国家体育史上获得的第一个集体项目的金牌。一路挫败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印度,阿富汗人从未在篮球上如此豪迈过。决赛终场哨响,阿富汗人恣肆地冲进场内狂欢,彼此之间并不完全熟悉的同胞们紧紧搂抱在一起。这些胸前飞扬着阿富汗国旗装饰图案的小伙子们是代表团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并不熟悉饱经战火洗礼的父辈和祖国,有一份陌生之感,他们无一例外生活在遥远的美国。近40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产生了一大批难民,他们流落至美利坚。如今,这些第一批移民的后代找到了一种体育的方式,亲近祖国,创造机会去接近自己的运动梦想。客观地讲,也只有代表自己的祖国,这些阿富汗的后裔们才有机会距离世界舞台靠近一些,才敢去奢谈奥运梦想。凭他们的移民身份,在美国如此强大的篮球王国中,也只有自娱自乐而已。

战火让阿富汗在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轴上一再反向倒退着,贫困、动荡与不安充斥在每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里。2006年,重建开始,体育复苏,阿富汗奥委会百废待兴,只得求助于设在美国的阿富汗体育基金会尽快在海外创建一支国家男篮,以参加多哈亚运会。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在NCAA打球的球星拉菲克在美国接到了聘请,在异国他乡联络活跃在篮球场上的阿富汗年轻人,为国效力。血脉相连,网络发达,很快分布在全美的阿富汗篮球青年都得到了号令,但是因为分居在不同城市,这使一支纯业余的球队面临了最大的挑战——如何一道训练?

一旦通知集训,不少人都要自掏腰包,跨越东西海岸长途飞行,占用自己宝贵的假期。日常,这些年轻人有着一份谋生的工作,周末才能体会自己的“国手身份”。很多球员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奔波到陌生的城市中,跟同样陌生的同胞战友相聚,度过一个极为特殊的周末,周日晚上再搭乘最晚的班机回到自己的城市,周一一早混杂在热闹的城市日常琐碎生活中。日常,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他们在球场上一直在努力为国家而战。此种“飞行集训”奢侈而不现实,为了降低成本,拉菲克往往要打开家门,让至少7名球员有安身之所。

尽管处境极为艰难,但是这支“美制”球队还是得到了特殊资助,在美国的3个城市设立了临时的集训地,尽可能地减轻队员们的奔波劳顿之苦。日常没有人提供必要的训练经费,堂堂的国家队要找寻租金最便宜的健身中心或是高中场馆,见缝插针训练。一旦出现资金匮乏的窘境,国家队也会像公司裁员一样,请主教练和两名球员暂时离队,削减所有支出,大家在一起寻求“穷欢乐”。

这些散落在美国的阿富汗裔年轻人无一例外地在家庭中接受着最为传统的教育,这让他们的躯体里流淌着阿富汗文化的基因,为祖国出战无比自豪,为此他们可以花掉自己的积蓄,贡献所有的时间,不为别的,只为一份骄傲与自豪。一个战火中的国家可以在运动场上重建,可以用每一场比赛凝聚不同种族,那一刻只有一面阿富汗国旗在引领。

如果阿富汗男篮可以从中亚区出线,来到了武汉,那我们就可以让目光于关注同时在他们身上多停留些吧。■(文 / 张斌) 男篮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