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要过“紧日子”?
作者:宋晓军( “福特号”航母电脑合成图 )
美国是否再次印钱?中国航母是否开始海上的航行试验?是周末饭桌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写专栏的好处就是一些问题有案可查。虽然我在2009年第4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写的《奥巴马如何消除“航母赤字”?》一文中没给出答案,但当今年8月5日晚上看到美国劳工部公布的7月非农就业新增了11.7万岗位后,我脑子里的答案似乎清晰了一些:为了航母继续印钱?如果这个答案确定,中国正在准备进行海上试航的航母是否要加快些步伐呢?
7月29日,矗立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2号干船坞里的美国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号”接到了一个5.04亿美元的后续合同,这不仅意味着这艘已完成50%工期的巨型航母可以继续为其直接工作的工厂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而且还意味着继续为分布在40多个州的配套厂提供2.4万个就业岗位。而这一天,刚好是美国政府公布前6个月的经济增长只有0.8%的日子。其实,要追溯美国为什么会在“钱紧”的时候还坚持建造成本不断上升的航母的渊源,还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执政的年代。30年前的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时,针对严重的经济困境(1981年第4季度平均失业率为8.3%),里根推出了以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减税优先、压缩政府规模、平衡预算、货币主义为内容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他还推出了一个建造600艘舰艇的庞大计划。其结果就是,美国的军事开支从1980年的1359亿美元上升到了1985年的251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1%,占政府预算的比重从29%上升到了35%。在这期间,尽管有很多国防部官员和民主党议员要求削减国防开支以实现平衡预算(更直接的要求还有将满载排水量达10万吨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停建,而改为建造吨位小的常规动力航母),但因遭到里根内阁和支持军火公司的国会议员的反对没能兑现。
有意思的是,里根的第一个任期内,与目前奥巴马政府的境遇很相似,国会两党虽然都同意平衡预算,但是民主党要求增税、削减国防预算,而共和党则反对增税和削减国防预算,支持削减社会福利。在1984年11月总统大选时,虽然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蒙代尔(Walter Mondale)因力主增加税收实现预算平衡败北,但是第二个任期的里根政府仍要面对不能削减包括已经铺开摊子建航母在内的军费和赤字不断上升的局面(当时的国债上限是2万亿美元)。2005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3名参议员联合提出的《1985年预算平衡和赤字削减法案》(格拉霍法案),法案的大致内容是:当以前所有有关削减财政赤字的协议没有得到落实时,政府要连续5年全方位地削减联邦支出直至赤字为零。尽管几乎所有国会议员都认为这个法案中设定的削减支出的程序愚蠢之极,但国会还是高票通过了法案。而这正是美国走上了不得不靠发债印钱建造大型军事装备不归之路的真正源头。
巧合的是,就在里根政府的第二任期开始用印钱借债大建航母时,中国的航母论证正式开始了。根据《刘华清回忆录》记载,1986年8月作为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正式下达了航母论证的指令。这个月也刚好是美国第6艘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开工建造。在当时大幅削减军费、实施“上轻下重”产业政策的状况下,中国一些负责航母论证的科研人员,只能在纸面上梳理那些浩如烟海的美国海军军用标准。而此时,已建造了两代“航母”的苏联,正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加紧赶造、研制第3代航母的第2艘“瓦良格号”和第4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号”。也许当时中、苏军方领导人并不知道,里根政府摆出一副“豁出去”的姿态在海军建设上投下巨资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对苏联海军保持“海上优势”,最关键还是为了保卫美元的统治性地位。但是历史也许就是那么巧合,25年后,当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正在利用当年苏联没有建成的“瓦良格号”改装用于科研和训练的航母时,奥巴马政府很可能做出与30年前里根政府同样的选择。只是如今这种选择的本质是,用更复杂、更高效的方式将越来越有限的工业产能组合成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军事装备。从目标来看,目前中国与美国所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差别在于,中国是要为越来越大的工业产能寻找一种更复杂、更高效的组合方式,航母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中国没有必要着急。因为至少目前在中国人眼里,玩工业比玩钱更踏实。■(文 / 宋晓军) 航母紧日子